人物访谈

您当前位置:首页>>人物访谈 >> 人物访谈

改开风云化蝶舞,热血丹心铸春秋——追忆国产GIS开拓者、引路人吴信才教授

发布日期:2024-01-15 发表者:gly 浏览次数:895次

        癸卯岁末,凛冽的北风送归了落叶,我们送别了吴信才教授。

       吴信才是地理信息领域的泰斗,把科研和教育作为一生的追求,研制了中国第一套彩色地图编辑出版系统MapCAD、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地理信息系统MapGIS,打破了国外GIS软件的垄断,创立了数字制图及地理信息系统领域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为中国地理信息系统的教学、科研和产业化作出了杰出贡献。

       他这一生,艰苦朴素,淡泊名利,潜心科研。他是一位奋战在实验室,为了攻克技术难关,熬过一个又一个日夜的钢铁强人;是一位将科研成果推向千行百业,服务国计民生的实干家;是一位坐在学生电脑前,谆谆教导,为学生擎起一盏明灯的引路人;是一位引导孩子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做贡献,传递科技报国火种的父亲;是一位永远都会把对妻子深深的爱意藏在心里的丈夫。

这颗随着改革春风起于南海岸边的星辰,燃尽了自己七十一载的韶华岁月,闪耀着地理信息科学之光,走过了灿烂的一生。


       们在国家科学技术大会上再见吧!

      1977年,570万考生用激情和渴望驱散了寒冬,这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冬季高考,亦是一个伟大的开端,诞生了很多人中龙凤、国之栋梁,还有科学巨匠……

       李建设、张友纯正是在这一年与吴信才一同考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1978年下半年,学校挑选拔尖学生组建电子师资班,准备培养优秀教师,三人又一同被选上,成为同学,后来又都留校任教,成为同事。四十余年的深交,李建设、张友纯对这位挚友感触良多。

       那年,地大一共只录取了77级新生159人。当时一个考点几百人,考上大学的就只有那么一两个,能考上地大更是凤毛麟角。李建设回忆,初入大学,大家难免有些心高气傲,谁也看不上谁。可当他知道,吴信才这个长于粤西山村,学习条件差,连初中都没有正常读完的人居然能考进大学,简直不可思议。

       “他学习方法很特别,靠自学,而且超前学习。李建设还记得当年与吴信才同窗上课的情景。电子师资班都是老师先讲授知识,然后学生根据所学再做实验,吴信才却不一样,他早早地自学了知识,上课时别的同学都在听讲,他在台下做起了实验,别人课还没上完了,他的实验做完了。

       大学游园会表演才艺时,同学们的才艺都是唱歌、跳舞、说相声,吴信才显摆起了自己独特的棋艺。他平时省吃俭用、搜集各种电子元件,做出了一个电子游戏棋,让同学们来跟电子游戏棋对弈,当时的同学们还根本不知道有什么游戏机。相识相交日久,李建设越发被吴信才的创新能力所折服,以至于暮年感叹:如果不是阴差阳错,我这一辈子也愿意跟着他一起搞科研。

       初见吴信才,张友纯的印象也并不深刻,但是很快,他同样被吴信才优秀的成绩、强劲的创新实践能力折服。大二那年的元旦晚会展示作品时,同学们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实验,吴信才却拿出了一个自己做的振荡器,发出各种频率的信号,干扰收音机,惊艳全场。

      “吴信才实际上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在张友纯看来,吴信才并不呆板,晚会表演节目时,他上台唱起了自编剧本的粤剧,虽然同学们听不懂粤语,可还是被他大胆的表演,逗得笑作一团。

     “聪明、勤奋、执着。这是挚友张友纯对吴信才的评价。对天才而言,聪明固然是先决条件,但是勤奋与执着才是天才走向成功的必然条件。吴信才就是这样,目标远大,认准的事情就一定要去做成。

     “我叫他吴老师,他叫我老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陈建国1980年入学地大物探系,早就闻知学校有个科研狂人吴信才,待其研究生毕业工作后,经常向吴信才请教计算机知识,两人日渐熟识。在心里,陈建国对吴信才甚是敬重,吴信才却没有任何架子,把他当做朋友。

       大学本科毕业之际,吴信才与同学惜别,一句豪言让同窗印象深刻。今后,让我们在国家科学技术大会上再见吧!穿透经年岁月,吴信才果真实现了毕业时的豪言壮志,带领科研团队五度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因为吴信才屡屡表现出的天才般的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让他一眼就被当时地大中南计算站负责人褚秦祥老师选中,毕业后留校工作。工作不久,吴信才完全靠自己钻研,研究出一套解决计算机设备故障的诊断程序,之后他又设计出了计算机绘图矢量汉字库。此后,他愈发痴迷在科研事业中了……


       比汉字更复杂的地图一定可以从计算机中诞生

       如今,我们用电脑、手机浏览、制作各种地图已是习以为常,然而在四十多年前,这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

       那时,我国制图工作者仍然以手工绘制的方式制作地图。王家耀院士曾在央视《开讲啦》栏目中分享了那个艰难时代,用一支支专用的小笔尖控制线条粗细,地图的精确程度全靠画图人手上的硬功夫。传统彩色地学图件的编辑、制版印刷过程则更为复杂,需经清绘、照相、复照、撕膜、分涂、加网和多次套拷等十几道工序,一张对开的中等复杂程度的图件要制十几张版,至少需半年时间才能完成,每一幅地图都十分珍贵。

       利用计算机数字制图解决地质成图的难题,成为当时地质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国家在七五”“八五期间也曾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均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在一次会议中,吴信才看到王选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成功地从计算机里输出了汉字,心中更坚定了一个想法,比汉字更复杂的地图一定可以从计算机中诞生!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86年,为了改变我国长期以来手工制作地质图的局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组织专家团赴日本考察学习,着手引进MV-10000小型机,作为年轻的科研骨干,吴信才被选拔出国。由于引进的机组由日本和美国两个国家制造,绘图设备以其自身的基本指令与主机单线联系,各厂家的设备之间指令不能兼容,根本无法用于地质成图。怎么办?吴信才主张自己开发系统,来指挥美日两国的设备。当时与吴信才同在中南计算站工作的李四维教授讲道,原地矿部科技司专门立项支持此事。

       “他是伤痕累累的战士。姜作勤研究员当时在地矿部科技司专门负责对接此项目,她曾这样评价吴信才。在小型机上研制计算机彩色地图编辑出版系统MapCAD时,只有吴信才一个人,还没有助手,数万行的代码程序都是自己一行行地编制。那些日子,吴信才整日都在实验室,一两个馒头就是一天的饭,常常工作到忘了时间,每天到深夜甚至凌晨才回家。来得最早、走得最晚,不得不自备一把钥匙进出实验室。有时,为了重要的软件测试,干脆住在了机房,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一次连熬了数个日夜之后,他晕倒在地,送进了医院。他所有的周末、节假日都与代码相伴,十几年没有看过一场春晚……

       1988年,几内亚总统访华,一幅用MapCAD制作的地图呈现在外宾面前,一只和平鸽衔着麦穗,连接着中几两国,地图之精美让几内亚总统赞不绝口。1989年,地矿部组织鉴定会,正式宣告了小型机版MapCAD计算机彩色地图编辑出版系统问世,填补了国内彩色地图计算机编制的空白,开创了我国计算机制图的新时代!


       什么是困难?关关难过关关过

       吴信才曾在采访中被问到,科研路上遇到过哪些困难?吴信才回答:关关难过关关过,一辈子没有什么能难得倒我。回望来时路,这是何等的豪情。研制MapCADMapGIS所征服过的一个个难关,都是进步的垫脚石。

      小型机版MapCAD研制成功之后,极大地解决了计算机成图的难题。然而,小型机费用高昂,国内没几个单位能有这样的设备,各行业制图需求又越来越旺盛,恰逢微机开始在国内普及,吴信才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微机版MapCAD的研制工作。谢忠、周顺平、刘修国等地大学子陆续加入团队,也成了吴信才最早的一批弟子。

      “吴老师是一个专注严谨的人,问题不解决不会放弃。从本科学生时代就跟着吴信才一起研制MapCAD的谢忠,已记不清与老师一起攻克了多少个技术难题,只记得那段岁月熬夜是常态。每遇难题,讨论至深夜,学生宿舍十点关门,吴信才摆摆手让谢忠回去休息。常常是第二天谢忠再到实验室时,问题已经解决了,吴信才一个人熬了通宵。后来毕业正式工作后,也是经常加班到十二点,而吴信才把弟子送出实验室后,接着把大门锁上,继续去工作。弟子们已经不记得老师有多少个凌晨还在实验室,为了解决bug,常常忘了时间,就是一个通宵。

       今天我们的微机电脑WindowsMacOS等操作系统,各种硬件驱动程序几乎是装机自带,十分便捷。1990年前后,Windows操作系统还没有普及,吴信才在DOS系统上研发微机版MapCAD,但是DOS系统本身并不能很好地支持鼠标、绘图仪之类的外设,只得自己编写驱动程序。资料有限,没有前例可循,那就不断变换思路、反复实验,一步步攻克难关。都是吴老师带着我们摸索尝试,编写一个个驱动程序,MapCAD成为当时外设支持最好的国产软件。至今,周顺平仍对此深感佩服。

      忆起恩师的指导,周顺平心中充满了感激,是吴信才引导他走上了科研之路。最初MapGIS是单机版,1995年之后,全世界进入到了网络时代,这就要求MapGIS能够多用户并发访问。从单机版升级到网络版,怎么重建整个技术体系?如何系统架构?如何与国际同类产品竞争?这些都成为当时横亘在团队面前的难题。产品迟迟做不出来,我们当时都觉得坚持不下去了,是吴老师一直带着我们迎难而上。周顺平感慨,老师让他真正领悟到什么是科研。

       团队成员都有一个特色,不论何时,都要保证吴信才能联系到,电话时代是这样,有手机后更是如此。吴老师甚至吃饭睡觉的时候都在琢磨科研问题,一旦有什么想法就急切地想与我们讨论。周顺平说,大家都已经习惯了吴老师这种的工作方式,可能是中午一点钟,也可能会是凌晨两、三点钟,或者节假日大家在过节,电话就来了。沉迷于科研的吴信才,自己就常常忘记白天黑夜,灵感稍纵即逝,必须马上分享。

      “吴老师对待科研甚至可以用严苛来形容。刘修国说,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早期研制微机版MapCAD时,硬件设备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现在借助强大的硬件基础,软件可以轻易实现复杂的功能,但那时没有高性能的电脑,如何交互式快速响应制图人员需求,只能依靠软件做更多的工作、更多的设计。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80868088微机CPU内部可以提供地址的寄存器及算术逻辑运算单元都是16位,其寻址范围为64K字节,数据稍大,响应就很慢。吴信才就琢磨怎么把内存充分利用起来,怎样让系统响应更快、性能更高。那真是一个字节一个字节地抠。刘修国回忆中,原本的汉字输入系统就占据不少内存,为了有效利用内存,吴老师只得另行开发汉字输入系统。

       科研攻关苦不苦,难不难?靠什么支撑下去?吴老师让我们清楚地知道研制MapCADMapGIS,能够给国家社会带来什么好处,有什么价值。吴老师的弟子们说,当看到自己研发的软件,每增加一个功能,能够实实在在地解决用户生产中的问题,就很有成就感,成就感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大家科研的兴趣和热情。

       团队中很多人有点怕吴信才,对待科研近乎严苛的态度,让人望而生畏。可是生活上,他又是那个对弟子生活、成长特别关注的吴老师。朝夕相处的科研时光,让弟子们感觉吴老师就像是亲人一般。

 

       匠心兴产业,不负家国情

       “吴老师一直瞄准国际前沿技术,始终致力于国产GIS技术的突破,同时结合国家需要研发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把地理信息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产业发展中心主任付京波对吴信才及其科研成果的价值认识深刻。

       1992年,付京波在武警系统工作,当时单位正计划建设信息化辅助指挥系统,需要地图软件支撑。正巧在一次展会上,付京波看到了由MapCAD绘制的地质图,于是就找到了地大,结识了吴信才。多次交流讨论后,双方开始合作建设武警第一代指挥系统,1994年正式启用,成为武警指挥信息化的创新之作。

       “吴老师于我,亦师亦友。相识多年,吴信才对工作严谨的态度、数十年磨一剑的恒心,让付京波深受触动。从MapCADMapGIS的不断创新,吴信才终身专注一件事,以持之以恒的责任感在国产地理信息技术领域不断探索并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20世纪90年代中期,科技部把发展CADGIS软件作为重点,于1996年启动了国产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评测工作,掀起了“GIS软件技术比武热潮。这项工作一直开展到2009年,MapGIS软件十余年蝉联第一。技术创新的魅力,让一批前沿科技工作者成为MapCADMapGIS最早的用户,在吴信才的引导下,一部分用户逐渐加入到了国产GIS软件推广工作,甚至找到了新的事业方向,创办企业,埋下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粒粒火种。

       面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地理信息应用日益增长的需求,1998年,吴信才与夫人刘永携手创办了中地数码,并逐渐构建起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1999年教育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其应用工程研究中心组建成立、2010年科技部发文批准地理信息系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为试点联盟、2013年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2022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地理信息系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揭牌,科研平台有力地推动了地理信息相关学科的创新融合,也提升着国产GIS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了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的无缝衔接。

       在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下,吴信才把不断创新的国产GIS技术推广应用到智慧城市、自然资源、地质、通信、公共安全等各个领域,服务于国计民生,并为神舟系列飞船、嫦娥探月工程保驾护航!


       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生于粤西的吴信才一直都讲不好普通话,可就是这个不善言谈的老师,却能以别样的魅力,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执教三十余年,得其教诲的学生数以万计。邢廷炎就是其中一位,现在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

       20009月入学地大,邢廷炎成为吴信才的博士生,实际上,那时邢廷炎已经在武汉大学任教三年了。武大老师去地大读博士,很多人不理解,邢廷炎却有自己的想法,武大基础理论很强,但是我更想去做工程方面的事,就打听到当时吴老师是全国信息工程方向最好的导师,于是毫不犹豫地去了地大。

       “他的思维总是走在别人前面,思维方法给我特别多的启发。在邢廷炎看来,吴信才对GIS平台的理解比旁人要深入得多,在网络还不发达的年代,资料十分稀缺,吴信才却能够凭借科学家的敏锐嗅觉,很透彻地了解世界上各个GIS平台的情况,洞悉国内用户需要什么样的软件功能。

       从教二十八年,师从吴信才已二十四年,邢廷炎从恩师那里受益匪浅。自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GIS技术在我国需求日益旺盛,尔后国内高校纷纷开设GIS相关专业,但是大部分高校开设的都是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属于理科,吴信才却将把GIS与软件工程结合起来,开设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属于工科。这一学科血脉也通过邢廷炎带到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特别强,毕业生备受用人单位青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吴老师特别强调动手实践能力。白玉琪1993年入读地大计算机系,学习过吴信才地理信息系统的课程,1997年又在吴信才的指导下完成了硕士论文,受恩师引导走上了地理信息科研与教育之路,现在是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在硕士论文研究的日子里,是吴信才教会白玉琪稳打稳扎的研究工作规划方法,勇敢地去探索细致地规划研究内容、环环相扣每一步都要有实验,通过积累小的确定性很大的研究进展,最终取得不确定性很大的创新成果。恩师教诲伴随着白玉琪后来的科研生涯,让他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吴老师在科研的路上,总是少说多做,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为我们学生树立为人、处事、治学的榜样,给我们很强的正能量和支撑。吴亮从1998年就开始师从吴信才老师,追随恩师的脚步,一直带领科研团队进行MapGIS技术和产品研制,现在也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做GIS基础平台的研发工作,是个长期的过程,要吃得了苦,耐得了寂寞,不断挑战自己。吴亮现在还清晰地记得这样的画面,遇到技术难关,久攻不下想放弃的时候,老师坐在他的身旁,鼓励他,你怎么就知道不行呢?怎么就不可以呢?,并且一起和他进行技术的研讨验证,经常到深夜。恩师教诲,言犹在耳,激励着吴亮不断前行。

       “地理信息学科建设不是纸上谈兵。高深的理论,如果不能化为软件代码,最终也只能束之高阁。学生们深深体会到,是吴老师丰富了他们对地理信息学科的认知,是科学、是技术,也是工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吴老师用这样的方式激发着我们的科研兴趣和热情。当年在地大求学,白玉琪、吴亮等一批学生在机房做实验之所以乐此不疲,正是因为科学狂人吴信才就在隔壁,耳濡目染恩师夜以继日地奋战科研一线,学生们早已把吴信才当做前行的引路明灯。


       满腔热忱献教育,一生心系GIS

       满口广东话,个子高高,到了冬天还穿得比别人单薄,这些特点,让比吴信才晚一届入学地大的刘耀林早早地就注意到了这个学长。现任昆山杜克大学校长的刘耀林教授,在地大读研期间,常到机房做数字图像处理,正值吴信才在MV-10000小型机上研制MapCAD,经常看到吴信才很晚还在机房工作,两人便有了最初的交集。后来,刘耀林任职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吴信才任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多年来,二人在地理信息教育与科研之路上并进,有颇多共同语言。

       “吴教授是把高校GIS技术创新成果推向社会,实现产业化的开拓者、伟大的实践者。刘耀林对吴信才甚为敬佩,他认为吴信才为国家治理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2006年,在吴信才的倡议下,由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三所高校联合举办首届高校GIS论坛,刘耀林也最早参与了谋划筹备,高校GIS论坛为整个中国GIS教育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学术交流的品牌。

       北京大学教授邬伦与吴信才相识多年。1990年,国际地理联合会亚太区域会议在北大召开,这是两位GIS大师的第一次相遇,当看到MapCAD绘制出的精美地质图将各类地质岩性、符号要素都标绘得清清楚楚,地质学专业出身的邬伦自然知道其中的意义,从来没看到哪个软件绘制地图像MapCAD那样完美。

       自1996年起,国产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评测工作掀起了“GIS软件技术比武热潮,吴信才的MapGIS与邬伦的CityStar成为赛场上的强劲竞争对手。两位大师惺惺相惜,在长达十余年的竞争中,相互学习,不断自我提升,逐渐追赶、超越国外GIS软件,也一道推动着GIS学科的建设。

       “教材的编写、课程的设计、专业的设置、研究生的培养,吴教授都功不可没。同在教育阵地,邬伦见证了吴信才在推动高校教育上的付出。

       吴信才生病后,身体就不太好,可每届高校GIS论坛从筹备到召开,他都十分关心,但凡身体稍好,就不惧奔波去参会。吴教授对我国GIS发展充满了热情。邬伦说,如果没有对事业、对人才培养的热情,他不可能自始至终有这么大的投入。

       2020年第八届高校GIS论坛在广州举办期间,得知当时六十多岁的吴信才还坚持研发时,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孙群实在好奇,就忍不住私下问了吴信才教授这么大年纪还坚持自己动手的原因。吴教授说我就喜欢研究GIS,就想把成果实用化,一钻进去就迷上了,做科研一定要自己动手实践,深入一线,不能只写写文章。

       “吴教授为国防测绘事业贡献巨大。”20世纪90年代中期,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孙群教授和史瑞芝教授等最先引进MapCAD用于地图制图的教学和生产,后来地图制图与出版实验室的建设、基于MapCAD的专题地图制图系统的开发都得到了吴信才教授的帮助,先后用于专题地图集以及航空图和交通图等多个方面的生产和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在国产GIS软件在国防测绘导航领域应用广泛,真正做到了把核心技术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

       孙群见证了高校GIS论坛的一路成长,内容日益丰富,形式不断创新,每年推荐的创新人物、评选的教学成果、分享的先进经验都帮助了相关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他生活上不贪图享受,几十年持之以恒地培养人才,一心一意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孙群说。

       卸任领导岗位之后,吴信才也未曾停下教育的脚步。有感于地理信息产业中实用型人才短缺的问题,2017年,吴信才发起创立了新中地教育事业,着力培养社会亟需的软件工匠人才,致力于改变企业招聘难、用人难、行业人才求职难、就业难的现状。


       艰苦朴素,求真务实

       曾与吴信才一同赴日考察的李四维教授回想,吴信才在生活上别无所求,艰苦朴素。当年日本东西都特别贵,由于那时已经是规模化养殖,鸡肉反而是最便宜的,他们就常买鸡肉吃,做菜没有食用油,就自己熬鸡油。日方推荐的住宿房子太贵,他们就自己找了一个中国台湾老板的房子租。地铁票都要一美元几十分,就每天步行去日方公司学习。虽然国家给了足够的补贴,可他们靠着这样的节省,硬是为国家省下了一半的经费。

       “他一辈子不抽烟、不喝酒、不讲吃穿,没有任何不良嗜好,搞研究就是他最大的乐趣。在夫人刘永眼里,丈夫就是一个痴迷科研、不问外物的人。

       曾有学生留意到:吴老师每一次会议作报告,穿的都是同一套西服。一年四季,吴信才就那么几套简单的衣服换着穿,只有参加正式隆重的会议时才会穿上那一套西服。吃饭也特别简单,常见到他在食堂一碗米饭、几碟小菜,在他看来能吃饱就行。

       就是这样一个不会享受生活的人,对人才培养毫不含糊。2012年,吴信才个人出资捐赠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设立空间信息拔尖人才奖学金,以期促进空间信息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2022年,吴信才又为信才奖学金捐赠30万元。

       为提升我国GIS教学水平,吴信才向全国近300所高校捐赠MapGIS软件,与全国260多所高校共建了GIS实验室,与各行业建立了100多个数字制图中心。

       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2000年,吴信才设立了MapGIS大学生制图竞赛,后来发展成全国高校GIS技能大赛。大赛开展以来,不仅促进了GIS相关专业教学改革,也培养了数万名擅于实践创新的GIS优秀人才,为产业持续注入新鲜血液。

       烙印在骨子里的家国情怀驱动着吴信才把社会责任扛在肩上。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吴信才带领团队第一时间为灾区捐款捐物,并且捐赠价值1000万元的MapGIS软件,以支援灾区建设。

       为支持国家信息化建设,吴信才又多次主导向国家捐赠价值逾2000多万元的MapGIS软件。

       支持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2019年,吴信才又以中地数码公司名义向莫旗等贫困地区捐款扶贫。

       对自己节俭的吴信才,为教育、为产业、为国家却是那么慷慨……


       珍贵的传承,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认准一件事,数十年如一日地自主创新。这是吴信才历经岁月,雕琢出GIS基础软件中国标杆的秘诀所在。

      “当他拼命的时候,思维如快速转动的计算机,一刻也停不下来。夫人刘永既是吴信才生活上的灵魂伴侣,又是工作上的亲密战友。科研攻关之际,吴信才整日在机房,回家吃饭时也在翻书想心事,有时候半夜猛地坐起来,抓起笔就写。风雨同舟、相知相伴四十年,刘永早已理解和接纳这样一个技术狂人,并义无反顾地选择与吴信才在同一条道路上并肩奋战。

       1984年,两个孩子出世了。吴冰、吴洁的孩童时代,正是科研攻关最为艰难之时,他们甚少在家里见到父亲的身影。有时,孩子吵闹得厉害要爸爸,刘永不得不把兄弟俩带到实验室里。他们才知道父亲成天面对着的东西,是一个个闪烁着奇怪图形的屏幕。而关机后的屏幕,就成为他们的新鲜玩具,东摸摸西摁摁,好奇心被激发,吴冰、吴洁也比其他同龄孩子更早接触计算机,他们终于知道父亲是如何全身心投入到了科研工作中。

       吴信才对待科研事业的热忱与执着,深深影响着儿子。父亲一开始就能把技术做到最好,去改变国际上很多人对中国GIS 软件的看法。吴冰记得,父亲为了国家GIS软件的自主可控所作的付出。

       在美国留学、工作时,两兄弟发现,美国人对中国产品依然有着刻板标签,认为“Made in China”就是廉价掉档次。作为中国工程师,他们想要为国家争口气,为中国人设计一款最极致的软件产品,打破国际对中国货的刻板印象。

       万里重洋挡不住吴冰吴洁兄弟两颗归心。在给父母的邮件中,吴冰曾这样写道:爸妈一天到晚说要实现社会价值,为社会做贡献,现在我一天到晚就想早日归国……”吴冰坦言,在回国的选择上父亲给了他们很大影响。

       “父亲做事情看得长远,身体力行,对自己所做的事非常有passion说做就做,身体力行,后来吴冰、吴洁归国创业,父亲又鼓励他们:你要想做自己的事情,就去做去试一下,这个是很重要的。

      “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吴冰、吴洁认为这是父亲传承给他们最重要的品质。有了父亲的榜样,吴冰、吴洁创业的初心便是将石墨文档做成一个世界级的好软件,让世人知道这是中国人做的。这是一件长远的事,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磨一剑,就像父亲所做的一样。

       科学研究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忘初心一路攀登的人,才能到达光辉顶点。

       “奔泻银龙气势汹,闲庭幽径乃从容。改开风云化蝶舞,热血丹心铸春秋。”这是吴信才有感于在改革开放春风里,MapGIS三十年自主创新之路所作。吴信才把他的一片丹心、一腔热血、一身赤诚献给了挚爱的地理信息事业,诠释了初心与使命。斯人已逝,精神永存,如明灯、如火炬,洞穿长夜,照亮征途,永远激励着人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