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军,理学博士,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遥感监测与灾害应急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带头人,地理信息科学方向学科带头人。
长期从事虚拟地理环境与数字孪生、遥感监测与灾害应急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先后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等纵横向项目30余项,发表SCI/SSCI论文50余篇,主编教材/专著3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登记1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1次。
有这样一条铁路,修建它需要面对崇山峻岭、地震频发、季节冻土、山地灾害、高原缺氧以及生态环保等建设难题,更需跨越14条大江大河和21座4000米以上的雪山——这条被称为“最难修建的铁路”是通往雪域高原的第二条“天路”,川藏铁路。
在这项世界铁路建设史上地形地质条件最为复杂的工程背后,具备区位优势、轨道交通建设实力雄厚的西南交通大学成为了川藏铁路规划建设中的重要力量。自2010年起,西南交大就已经开展了一系列川藏铁路规划建设的前期研究工作,其中测绘工作更是先行一步,为突破川藏铁路重大相关科技难题助力。在这背后,测绘与铁路建设究竟有何联系?面向“交通强国”、“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重大战略,高校如何培养出专业测绘人才?《GIS时代》特邀专访第九届高校GIS论坛优秀教学成果奖“轨道交通测绘专业人才国际化创新培养体系”第一完成人,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朱军教授,请他来为我们揭晓答案。
交通建设,测绘先行
《GIS时代》:为什么说“交通建设,测绘先行”?现代测绘技术如何应用到轨道交通建设中?西南交通大学的测绘学科在交通领域应用上的优势体现在哪里?
朱军:在交通建设中,我们首先要对地理环境进行精确的感知和认知,尤其是一些地形复杂的山区,对地理环境进行全方位的了解才能为后续的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提供基本的保障,而测绘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手段。通过对多类型感知信息的快速获取和融合分析,为工程建设提供权威性、现实性、高效性的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可以对整个交通工程的质量、运营管理与服务品质等方面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类空天地平台、各种高精度的传感器以及人工智能技术正在进入人们的视野,地理信息数据的处理技术、地理信息相关的产品也在不断迭代更新,比如测绘技术就从模拟测绘发展到数字化测绘,再到智能测绘。这些现代信息技术要运用到轨道交通建设中,最离不开的还是两个字——人才。
西南交大的测绘学科历经120余年发展,目前已拥有测绘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与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国家“211工程”、“特色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学科、国家“2011计划轨道交通协同创新中心”、“双一流”建设学科和四川省重点一级学科。学科坚持“四个面向”,形成了国内一流的轨道交通测绘科研与人才培养体系,已在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GNSS理论与技术、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等方向上形成了鲜明特色。
从学科发展史来说,我们是国内最早创办航测专门化,设立铁路航测与定线专业的高校。从教学平台来看,我们拥有多个轨道交通特色教学平台。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交大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性技术人才,构成了中国铁路测绘的中坚力量。从课程体系角度来看,我们在培养方案制定时,希望学生能够适应面向国家轨道交通领域发展的要求,综合运用测绘工程及相关学科的理论专业知识,学院的教材及课程设置都会体现这一要求,例如《铁路测绘》、《高速铁路工程测量》等。除此之外,学院还支持学生跨学科选课,如土木选线等课程。
《GIS时代》:请总体介绍一下您和团队获奖的教学成果——“轨道交通测绘专业人才国际化创新培养体系”的主要内容。
朱军:在当前国际化大背景下,轨道交通测绘人才国际化培养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尤其是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等方面,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现代工程观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轨道交通测绘人才是一个重点,特别是在西南交大这样轨道交通特色鲜明的学校。
“轨道交通测绘专业人才国际化创新培养体系”成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构建了中外专家融合的高水平教研团队建设机制。通过这项机制,破解了轨道交通测绘学科高水平国际化师资目标达成途径的问题。
二是建立了多层次国际化实践创新平台保障体系。与13所国/境外知名高校建立了人才联合培养和国际合作课题研究关系,通过建立多层次国际化实践创新平台保障体系,为人才国际化创新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构建了三维融合的人才实践创新培养模式。优化调整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以轨道交通领域的测绘特色系列教材和英文教材编写、国家一流精品课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拓展优化学生外语交流水平和国际学术视野,构建了完备培养方案、一流精品课程和开阔国际视野三维融合的人才实践创新培养模式。
国际化视野至关重要
《GIS时代》:国际化教学对培养轨道交通测绘专业人才有哪些意义?我们是如何构建国际化高水平教研团队,以解决当前测绘师资国际化视野不足、国际交流能力弱的问题?
朱军:随着“一带一路”、“交通强国”等国家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以高铁为代表的轨道交通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轨道交通建设技术和产品不仅限于国内,也在全球各个国家推行,这对轨道交通领域测绘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需要培养出富有国际化视野与创新性思维的测绘人才。为了紧跟需求,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立志建设国际化示范学院,我们希望构建一支中外融合的教研团队来提升师资的国际化水平,因为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国际化测绘人才。
在师资组建的过程中,学院通过综合改革和国际化示范学院建设,实施人才“内培外引”战略,不仅积极引进学历层次高、科研经历丰富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建立全球人才选聘机制,将外籍专家的聘任工作纳入到师资补充体系整体考虑,不断壮大外籍专家团队,还同时鼓励中青年教师到国外参加学术会议、短期访学和留学进修,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国际学术视野。同时,学院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围绕轨道交通测绘特色方向以科研与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为带头人,通过老中青传帮带,逐步提升整体师资水平,打造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水平教研团队。
比如我们聘请了原德国波恩大学董事会主席、大地测量与地理信息研究所所长Lutz Plümer教授担任外籍院长,引进了多位国家级人才,包括香港理工大学的李志林教授、武汉大学的朱庆教授等,他们具有高水平的科研能力与经历。目前,我们建成了一支包括4名全职外籍/境外教授或副教授、6名兼职外籍教师、8名国家级人才在内的中外融合国际化教研团队,其中具有1年以上海外访学经历专任教师超过70%,形成了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省级青年创新团队;与波恩大学、汉诺威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滑铁卢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13所国/境外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超过30余名教师和40余名学生出国访学进修、学术交流与项目合作。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了一支中外融合的国际化师资队伍,以解决测绘师资国际化视野不足、国际交流能力弱的问题。
国际化学科评估
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空间信息技术教育部创新团队
《GIS时代》: 轨道交通测绘专业人才国际化创新培养与实践工作为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和交通强国战略培养了大量人才,此项教学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如何?未来的发展计划?
朱军:本成果经多年实践,取得了显著的应用与推广成效。团队成员被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测绘学会等高校与重要会议邀请进行授课、特邀交流报告等,在国内外兄弟院校引起广泛关注。武汉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兰州交通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等10余家高校专程赴我校交流,核心团队成员也应邀赴长安大学、桂林理工大学等进行现场指导,示范和引领作用显著。
成果还有效支撑了“一带一路”建设及“交通强国”战略,超过100名毕业生直接参加了蒙内铁路、中老铁路、匈塞铁路、中俄高铁、伊朗德伊高铁、印尼雅万高铁等项目建设,为我国川藏、青藏铁路重大工程建设和“一带一路”、中国铁路“走出去”、“交通强国”等国家战略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于未来的发展计划,首先我们要研究新的中外合作模式,将后疫情时代国际化培养学生的挑战转化为机遇。其次,比起单纯引进人才,学院现在希望把优秀的学生送出去培养,然后再引进来,形成完整的体系。这样的人才对培养体系有很清晰的认知,对学校有很浓厚的感情,回来以后能够快速融入到学校与团队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最后是开拓新的创新实践平台。除了传统的铁路院校、单位与企业外,我们与自然资源部、测绘局、住建厅以及一些上市企业都在开展交流合作,签署了校企联合实践的协议,共建实践平台,申请科研项目或者生产项目来培养学生,将新技术融入建成仿真实验平台,督促学生参与到实践科研中,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尤其在当前川藏铁路建设过程中,西南交通大学地处川藏铁路起点,拥有得天独厚的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服务的条件。学校不仅深度参与川藏铁路重大科技项目攻关,还举办了川藏铁路工程技术人才能力建设高级研修班。此外面向学生成立了包括地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等多个学科在内的全国首支专门服务于川藏铁路建设的博士服务团,邀请川藏铁路建设一线专家开展“从川藏铁路看大国工程”系列讲座,希望能够发挥交大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鼓励广大青年学子积极投身于川藏铁路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也希望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测绘技术人才,使川藏铁路的实际问题得到解决,为川藏铁路的建设做好服务。
“转型与赋能”,掌好东道主接力棒
《GIS时代》: 高校GIS论坛多年来一直关注地理信息学科建设、学术及应用发展、人才培养,第十届高校GIS论坛即将在西南交通大学举行,作为东道主,对于本届论坛有哪些计划、准备和期望?对论坛未来的发展有何展望及建议?
朱军:首先很高兴西南交大作为东道主能够在成都举办2022第十届高校GIS论坛。我曾于2018年参加了在云南举办的第七届论坛,当时就有了一些了解,发现与其他学术会议不同的是,论坛一直关注地理信息领域的学科建设、学术发展、人才培养与技术应用,为高校师生、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科研工作者搭建起了一个交流合作的服务平台。
第十届高校GIS论坛交接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