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访谈

您当前位置:首页>>人物访谈 >> 人物访谈

西南交通大学朱军教授: 轨道交通测绘专业人才国际化创新培养与实践

发布日期:2023-03-01 发表者:gly 浏览次数:1344次

1.jpg    

       朱军,理学博士,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遥感监测与灾害应急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带头人,地理信息科学方向学科带头人。

       长期从事虚拟地理环境与数字孪生、遥感监测与灾害应急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先后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等纵横向项目30余项,发表SCI/SSCI论文50余篇,主编教材/专著3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登记1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1次。


       有这样一条铁路,修建它需要面对崇山峻岭、地震频发、季节冻土、山地灾害、高原缺氧以及生态环保等建设难题,更需跨越14条大江大河和21座4000米以上的雪山——这条被称为“最难修建的铁路”是通往雪域高原的第二条“天路”,川藏铁路。
       在这项世界铁路建设史上地形地质条件最为复杂的工程背后,具备区位优势、轨道交通建设实力雄厚的西南交通大学成为了川藏铁路规划建设中的重要力量。自2010年起,西南交大就已经开展了一系列川藏铁路规划建设的前期研究工作,其中测绘工作更是先行一步,为突破川藏铁路重大相关科技难题助力。在这背后,测绘与铁路建设究竟有何联系?面向“交通强国”、“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重大战略,高校如何培养出专业测绘人才?《GIS时代》特邀专访第九届高校GIS论坛优秀教学成果奖“轨道交通测绘专业人才国际化创新培养体系”第一完成人,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朱军教授,请他来为我们揭晓答案。

       交通建设,测绘先行
       《GIS时代》:为什么说“交通建设,测绘先行”?现代测绘技术如何应用到轨道交通建设中?西南交通大学的测绘学科在交通领域应用上的优势体现在哪里?
       朱军:在交通建设中,我们首先要对地理环境进行精确的感知和认知,尤其是一些地形复杂的山区,对地理环境进行全方位的了解才能为后续的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提供基本的保障,而测绘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手段。通过对多类型感知信息的快速获取和融合分析,为工程建设提供权威性、现实性、高效性的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可以对整个交通工程的质量、运营管理与服务品质等方面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类空天地平台、各种高精度的传感器以及人工智能技术正在进入人们的视野,地理信息数据的处理技术、地理信息相关的产品也在不断迭代更新,比如测绘技术就从模拟测绘发展到数字化测绘,再到智能测绘。这些现代信息技术要运用到轨道交通建设中,最离不开的还是两个字——人才。
       西南交大的测绘学科历经120余年发展,目前已拥有测绘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与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国家“211工程”、“特色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学科、国家“2011计划轨道交通协同创新中心”、“双一流”建设学科和四川省重点一级学科。学科坚持“四个面向”,形成了国内一流的轨道交通测绘科研与人才培养体系,已在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GNSS理论与技术、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等方向上形成了鲜明特色。
       从学科发展史来说,我们是国内最早创办航测专门化,设立铁路航测与定线专业的高校。从教学平台来看,我们拥有多个轨道交通特色教学平台。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交大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性技术人才,构成了中国铁路测绘的中坚力量。从课程体系角度来看,我们在培养方案制定时,希望学生能够适应面向国家轨道交通领域发展的要求,综合运用测绘工程及相关学科的理论专业知识,学院的教材及课程设置都会体现这一要求,例如《铁路测绘》、《高速铁路工程测量》等。除此之外,学院还支持学生跨学科选课,如土木选线等课程。

       《GIS时代》:请总体介绍一下您和团队获奖的教学成果——“轨道交通测绘专业人才国际化创新培养体系”的主要内容。
       朱军:在当前国际化大背景下,轨道交通测绘人才国际化培养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尤其是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等方面,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现代工程观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轨道交通测绘人才是一个重点,特别是在西南交大这样轨道交通特色鲜明的学校。
       “轨道交通测绘专业人才国际化创新培养体系”成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构建了中外专家融合的高水平教研团队建设机制。通过这项机制,破解了轨道交通测绘学科高水平国际化师资目标达成途径的问题。
       二是建立了多层次国际化实践创新平台保障体系。与13所国/境外知名高校建立了人才联合培养和国际合作课题研究关系,通过建立多层次国际化实践创新平台保障体系,为人才国际化创新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构建了三维融合的人才实践创新培养模式。优化调整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以轨道交通领域的测绘特色系列教材和英文教材编写、国家一流精品课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拓展优化学生外语交流水平和国际学术视野,构建了完备培养方案、一流精品课程和开阔国际视野三维融合的人才实践创新培养模式。

       国际化视野至关重要
       《GIS时代》:国际化教学对培养轨道交通测绘专业人才有哪些意义?我们是如何构建国际化高水平教研团队,以解决当前测绘师资国际化视野不足、国际交流能力弱的问题?
       朱军:随着“一带一路”、“交通强国”等国家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以高铁为代表的轨道交通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轨道交通建设技术和产品不仅限于国内,也在全球各个国家推行,这对轨道交通领域测绘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需要培养出富有国际化视野与创新性思维的测绘人才。为了紧跟需求,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立志建设国际化示范学院,我们希望构建一支中外融合的教研团队来提升师资的国际化水平,因为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国际化测绘人才。
       在师资组建的过程中,学院通过综合改革和国际化示范学院建设,实施人才“内培外引”战略,不仅积极引进学历层次高、科研经历丰富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建立全球人才选聘机制,将外籍专家的聘任工作纳入到师资补充体系整体考虑,不断壮大外籍专家团队,还同时鼓励中青年教师到国外参加学术会议、短期访学和留学进修,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国际学术视野。同时,学院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围绕轨道交通测绘特色方向以科研与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为带头人,通过老中青传帮带,逐步提升整体师资水平,打造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水平教研团队。
       比如我们聘请了原德国波恩大学董事会主席、大地测量与地理信息研究所所长Lutz Plümer教授担任外籍院长,引进了多位国家级人才,包括香港理工大学的李志林教授、武汉大学的朱庆教授等,他们具有高水平的科研能力与经历。目前,我们建成了一支包括4名全职外籍/境外教授或副教授、6名兼职外籍教师、8名国家级人才在内的中外融合国际化教研团队,其中具有1年以上海外访学经历专任教师超过70%,形成了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省级青年创新团队;与波恩大学、汉诺威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滑铁卢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13所国/境外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超过30余名教师和40余名学生出国访学进修、学术交流与项目合作。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了一支中外融合的国际化师资队伍,以解决测绘师资国际化视野不足、国际交流能力弱的问题。


2.jpg

国际化学科评估


       《GIS时代》:国际化教学培养对学生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近两年的疫情对教学与交流等方面有什么影响?
       朱军:一方面是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外语水平。我们和外籍教师联合培养学生,他们在项目的选题、申报等方面都能给学生提供不一样的思路。在论文撰写这一部分同样也是,以前学生写英文论文需要找认证机构,现在从英文模式的理解到具体的英文写作,外教都可以与我们一起指导学生。
       另一方面的提升在于人才引进。通过外籍老师的影响力,学院建立起了学科与国外高校交流合作的通道,通过短期访学、参加会议等方式,联合培养提升学生的国际化创新能力。外教从国外带来年轻的博士硕士,学生们与外国交流生日常在一处学习、生活,沉浸在外语语境中,时间久了国际化创新能力与外语水平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疫情对我们还是有一定的影响。比如像外籍院长Lutz Plümer教授、团队的Saeid Pirasteh教授等,他们原本来往十分便利,留在学院的时间也有保证,但现在由于疫情的影响,实地往返受到了限制,交流更多是以线上方式进行。其次,许多国际会议与交流机会由于疫情延期、取消或转为线上举办,学院的国际化人才交流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如何应对后疫情时代国际化教学与培养,我们一直也在思考。线上交流有弊但也有利,在不受长途路程的干扰后,我们与外籍教师可以比以往更多地聚焦于交流内容本身,时间也更自由。外教线上会议讨论与教学授课可能会成为常态化,目前我们正在研究新的中外合作模式,如何根据不同的情景,因地制宜地变动,相信我们会有更多的探索与解决方案。

       打造多层次实践创新平台
       《GIS时代》:据了解,西南交通大学与中铁一院、二院等铁路相关单位和企业合作建立了多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校期望通过建立校企联合实践基地达成什么样的效果?在建设多层次创新实践平台上还有哪些探索?
       朱军:西南交大一直很重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中铁一院、二院,铁道第三、第四勘察设计院和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5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还与四川省的自然资源厅等单位签署建立了20多个校企协同实践基地,平均每年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260余次。
       通过建立校企联合实践基地,我们希望能够提升学校的实践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拓宽学生学习、就业的渠道,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共赢。一方面经过企业的实践锻炼,学生开始熟悉企业一线岗位相应的操作、技术流程以及工作要求等,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业务操作技能,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学生熟悉企业环境,感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对今后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会有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在就业时有利于提高综合竞争力。
       除此之外,团队还积极探索产学研用融合的多种模式,建立更多层次的创新实践平台。比如构建了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空间信息技术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四川省应急测绘与防灾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平台,建设了“高速铁路虚拟场景建模与列车运行仿真实验”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希望通过打造轨道交通测绘实验类教学项目和平台,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提供支撑和保障。

3.jpg

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空间信息技术教育部创新团队


       《GIS时代》:近几年,我们学院的学生在国内外多个创新竞赛中获得奖励,您对鼓励学生参加各项大赛有何看法?我们又是如何构建完备的人才培养方案的?
       朱军:我们一直重视并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种创新竞赛。首先是通过宣传教育,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流,激发他们参加学科竞赛的热情和兴趣;其次在信息学科培养方案修订时,将创新竞赛也纳入到教学体系中,比如附加学分;最后在竞赛设备、场所、经费方面都制定了专项政策,给予学生大力支持。近5年我们的学生获国际科技竞赛奖励10次,国家级奖励30余项/年,包括2020数字中国创新大赛?数字政府赛道建筑物智能普查创新应用赛亚军、“华为云杯”2020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大赛冠军、ISPRS 地图集挑战冠军等。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面向轨道交通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立足国际前沿,进一步优化制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测绘类专业培养目标方案,编写轨道交通领域的测绘特色系列教材和英文教材,其中包括1部国家级规划教材和3部英文教材(在世界范围发行)、10本部级特色教材;建设了2门中英双语课程,建成了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测绘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测绘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建立双语教学第三课堂,创建小班导师制度,提升理论技术知识水平;注重国家一流精品课程打造,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建立理论与实践互馈融合、科研与教学循环融合的教学模式,提升实践创新能力;依托政府奖学金和学校奖学金,积极鼓励学生出国(境)参加学术交流,拓宽学术视野和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形成了“地学新视野”等常态化、系列化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适应新时代,服务“交通强国”战略
       《GIS时代》:“交通”是西南交大的名片,“高铁”是中国的名片,未来西南交大培养的测绘学子需要具备哪些新的素质与能力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朱军:我认为第一是外语。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学生会在很多场景运用到英语,如写作、参会、人际交往等。
       第二是计算机水平。当前的测绘学科一方面受到轨道交通国家战略需求与行业需求的推动,有了新的发展;另一方面大量的信息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早已进入人们的视野,并逐渐被应用到测绘学科的教学和科研中,所以计算机信息能力也需要提升。
       第三是交流能力,学生无论是在进入实践基地、参与导师项目,还是去往国外进行访问交流时都需要从多种渠道拓展自己实践创新的能力,这样的情境下交流水平毋庸置疑是特别重要的。


       《GIS时代》: 轨道交通测绘专业人才国际化创新培养与实践工作为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和交通强国战略培养了大量人才,此项教学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如何?未来的发展计划?
       朱军:本成果经多年实践,取得了显著的应用与推广成效。团队成员被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测绘学会等高校与重要会议邀请进行授课、特邀交流报告等,在国内外兄弟院校引起广泛关注。武汉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兰州交通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等10余家高校专程赴我校交流,核心团队成员也应邀赴长安大学、桂林理工大学等进行现场指导,示范和引领作用显著。
       成果还有效支撑了“一带一路”建设及“交通强国”战略,超过100名毕业生直接参加了蒙内铁路、中老铁路、匈塞铁路、中俄高铁、伊朗德伊高铁、印尼雅万高铁等项目建设,为我国川藏、青藏铁路重大工程建设和“一带一路”、中国铁路“走出去”、“交通强国”等国家战略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于未来的发展计划,首先我们要研究新的中外合作模式,将后疫情时代国际化培养学生的挑战转化为机遇。其次,比起单纯引进人才,学院现在希望把优秀的学生送出去培养,然后再引进来,形成完整的体系。这样的人才对培养体系有很清晰的认知,对学校有很浓厚的感情,回来以后能够快速融入到学校与团队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最后是开拓新的创新实践平台。除了传统的铁路院校、单位与企业外,我们与自然资源部、测绘局、住建厅以及一些上市企业都在开展交流合作,签署了校企联合实践的协议,共建实践平台,申请科研项目或者生产项目来培养学生,将新技术融入建成仿真实验平台,督促学生参与到实践科研中,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尤其在当前川藏铁路建设过程中,西南交通大学地处川藏铁路起点,拥有得天独厚的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服务的条件。学校不仅深度参与川藏铁路重大科技项目攻关,还举办了川藏铁路工程技术人才能力建设高级研修班。此外面向学生成立了包括地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等多个学科在内的全国首支专门服务于川藏铁路建设的博士服务团,邀请川藏铁路建设一线专家开展“从川藏铁路看大国工程”系列讲座,希望能够发挥交大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鼓励广大青年学子积极投身于川藏铁路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也希望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测绘技术人才,使川藏铁路的实际问题得到解决,为川藏铁路的建设做好服务。

       “转型与赋能”,掌好东道主接力棒
       《GIS时代》: 高校GIS论坛多年来一直关注地理信息学科建设、学术及应用发展、人才培养,第十届高校GIS论坛即将在西南交通大学举行,作为东道主,对于本届论坛有哪些计划、准备和期望?对论坛未来的发展有何展望及建议?
       朱军:首先很高兴西南交大作为东道主能够在成都举办2022第十届高校GIS论坛。我曾于2018年参加了在云南举办的第七届论坛,当时就有了一些了解,发现与其他学术会议不同的是,论坛一直关注地理信息领域的学科建设、学术发展、人才培养与技术应用,为高校师生、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科研工作者搭建起了一个交流合作的服务平台。


4 - 副本.jpg

第十届高校GIS论坛交接仪式


       今年第十届高校GIS论坛既延续了论坛一直以来的精神,如坚持聚焦我国地理信息领域的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融合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议题不动摇,也根据时代与产业的发展作了新的调整,如论坛今年的主题是“转型与赋能”,期望地理信息行业能够紧跟国家战略,回应时代需求,以新兴技术作为产业变革的核心引擎,赋能地理信息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新跨越。同时论坛会举办高校GIS创新人物、高校GIS新锐、高校GIS新秀、优秀教学成果奖、优秀GIS学位论文等奖项评选,做好创新创业大赛与名师进高校等品牌活动。作为工作组成员,我们希望能够接稳高校GIS论坛的接力棒,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力求为参会人员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保障,奉献一届精彩非凡的高端盛会。
       关于展望和建议,我认为人才培养是论坛认同的主旋律,16年来论坛有了很大的成长,比如今年论坛新增的创新创业大赛线上培训活动,其中一些内容正与我们实验室的一项工作相同,这样专业化的培训是十分实用的。这也正说明不断创新是论坛发展至今的活力素,希望国内这样公益性的高端学术论坛能够持续举办下去,也希望论坛今后能够紧扣时代脉络,紧跟产业发展,举办更多有意义、有创新、有活力的论坛活动,来调动更多青年学子积极参加,肩负起GIS产业发展的更多重任。我相信论坛今后会越来越好,继续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