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第一地质大队成立于1958 年,是最早服务于杭州地区的综合型地质勘查单位,成立60 余年来,从单一的基础地质及矿产勘查工作,逐步拓展到大地质服务、地下空间施工、创新投资和物业开发管理等产业,培育了地下连续墙施工等地下特色施工技术、地下工程有害气体勘探等地质特色服务核心竞争力,业务覆盖浙江全省,并延伸到长三角地区。“十二五”期间大队完成产值90.11 亿元,实现利润2.6 亿元,上缴税金2.9 亿元。2018 年完成产值29.67 亿元,实现利润7387 万元,上缴税金1.1 亿元,是首届全国百强地质队专业技术服务类第一名。
进入新时代,浙江省第一地质大队与时俱进,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培育地质新兴产业。
建设一流地质科创园
2018年底,该队以杭州滨江(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基地为依托建设的浙江地质科技创新创业园正式开园。这是国内首家具有创新研发、企业孵化、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功能的地质科技创新创业园。
该园立足地质科技,以“地质+”和“+地质”的思维与方式,在矿产地质、生态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等领域创新创业。重点规划发展绿色勘查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地质灾害防治、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大数据、地质文化、地质装备等八大板块。在“十三五”期间,园区将建成“专业特色鲜明、科技信息畅通、服务体系健全”的地质科技创新创业示范园区,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地质科技支撑。
目前,浙江省第一地质大队院士专家工作站、中国地质大学杭州创新创业基地、自然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浙江创新基地、浙江省地质大数据应用中心、中地数码杭州地质信息化科研基地等机构已入驻园区。
积极推进地质大数据建设
随着大量智能技术和设备的出现,中国的地质工作,已经开始迈入大数据时代,走向数字化与智能化。近年来。浙江省地勘工作充分利用好杭州的区位优势,互联网、物联网等方面的技术优势,通过科研创新培育地勘发展新动能,为地勘事业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浙江省地质大数据应用中心成立
在原浙江省国土资源厅、浙江省地质勘查局的大力支持下,浙江省第一地质大队积极推进浙江省地质大数据应用中心建设,并于2018年底揭牌入驻地质科技创新创业园。中心立足于应用,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通过对现存的大量地质资料进行数据化、结构化,进而进行大数据的分析挖掘,契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研发地质大数据产品,以“开放、融合、共享”为原则打造六个平台:地质大数据产品研发平台、产业转型升级支撑平台、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基于地质为基础的自然资源大数据融合平台、以应用为核心的地质大数据共享平台、地质文化拓展平台。
目标是建设全国一流地质大数据应用中心,全面提升地质大数据服务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能力和应用水平,服务“平安浙江”建设,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四大”建设,服务“两个高水平建设”。
目前正积极开展基础软硬件设施建设、内部信息化建设、地质与地下工程施工融合管理综合平台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服务示范等。
浙江省地质大数据应用中心建设还得到了中国地调局水环中心、浙江大学等的大力支持,建立了合作机制,共同开展地质大数据应用产品的研发,在数字地球科学前沿领域和前端技术方面用地质大数据科研成果指导市场应用。
以地质工作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近几年,浙江省第一地质大队发挥专业优势,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积极为地质环境保护与开发、防灾减灾等领域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在服务社会经济和民生领域中不断拓展地质工作内涵与外延。
嵊州市通源乡白雁坑村是我国首个被正式命名的“地质文化村”。浙江省第一地质大队承担的 “嵊州市通源乡地质文化村建设”项目,是浙江省首个具有地质文化特色的地质环境资源调查项目。该项目以“地质文化特色村”为中心,打造了一种集地质遗迹资源、特色农业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于一体的新型乡村。
浙江省第一地质大队联合浙江大学,结合地学、民俗文化,开展乡村地质文化建设,既能给当地民众、游客普及地学知识,也能给当地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经济提供发展动力。在地质文化村建设项目的推动下,通源乡跻身浙江省首批美丽乡村示范乡镇,已成为周边乡村旅游的重要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