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扫描

您当前位置:首页>>应用扫描 >> 应用扫描

智慧城市发展,用专业运营与创新商业模式“ 造心”

发布日期:2017-10-30 发表者:gly 浏览次数:907次

       对于中国而言,“智慧城市”具有特殊意义和作用: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进程最快的城镇化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智慧城市以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先进高效的技术手段和可落地执行的实施方案,为中国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最合适的理论指导和实现路径。自从智慧城市概念提出以来,各地建设热情不断高涨。

       目前,我国已公布了三批智慧城市试点,共计290 个城市。梳理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规划可以发现,截至2017 3 月,我国95% 的副省级城市、83% 的地级城市,总计超过500 个城市,均在政府工作报告或“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


        管窥智慧城市发展及其现状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自我纠错和不断完善的持续性状态。

       形象地讲,一个能够实现空间和时间上不断自我感知、自我纠错、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的城市,就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能自我感知、进行学习,并解决城市规划、建设、运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以城市规划为例,通常的做法是经过有限的资料分析和实地调研,就开始空间规划。而现在,可基于海量多源的大数据分析,对编制出来的规划进行情景分析和预评估,对各类市政工程进行全面的优化调整,及时发现规划的不合理,使得规划更加趋近科学理想化。

       在最成功的智慧城市范例中,哥本哈根被认为是智慧城市中最智慧的城市,人均碳排放量世界最低。哥本哈根将来自手机、公共汽车GPS 系统、下水道和公共垃圾桶中的传感器的无线数据连接起来,旨在进行有效的废物管理和短途出行管理,以进一步减少城市的碳排放量。

       巴塞罗那2000 年推出了22 个创新区项目,力求将这些优势与数字技术相结合,探索智慧城市的发展。该区域包括五个“知识集群”——信息通讯技术、生物医学、设计、能源和媒体,并寻求新的途径将其结合起来,提供更可持续的城市模式。

        作为世界顶级的绿色城市之一,伦敦正在将相关新技术应用于城市建筑中,如在建设能源中心学校,可以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并向附近的家庭提供过剩的能源。我们可能看到一些非常吸引人的创新技术,例如可以自我修复的细菌水泥、将脚步动能转变为电力的地砖,以及发电电梯等。

       在全球范围内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正在参与进来,采用新的技术与模式,推进智慧城市战略的实施。物联网技术在城市发展中实现落地应用;传感器技术正在丰富城市建设与运行的各项数据;众筹、众包、共享等模式正在调动居民的参与热情;去中心化的能源模式正在帮助降低能耗……智慧城市的话题如此之大,但这些案例能够提供窥斑见豹的一种视角。


        国内智慧城市亟需专业化运营

       自从智慧城市概念提出以来,各地建设热情不断高涨。目前正在以及计划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总计已经超过500 个。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和推动下,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区,以及成渝经济圈、武汉城市群等各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均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以信息基础设施为先导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例如上海、重庆、南京等地;二是以物联网产业发展为驱动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例如天津、杭州、无锡等地;三是以社会服务与管理应用为突破口的建设模式,例如北京、沈阳、宁波等地。

        现实地看,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起步早、见效快,在信息采集、网络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开发应用、网络信息安全等网络信息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涌现出一批竞争力较强的领军企业,一些技术还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据相关调研,在全国30 多个省会级及以上城市中,大多数城市已经完成了智慧城市建设数字化、网络化任务,部分城市已向智能化、智慧化阶段迈进。

       但不可否认,在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概念不清、外延不明。从当前智慧城市发展实际来看,我们对于智慧城市的认识并不一致,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对智慧城市建设所包含的内容看法往往不同。从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到信息化主管部门再到地方政府所认为的智慧城市存在较大的差异。有些地方的所谓智慧城市规划,甚至根本就没有考虑到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无线宽带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仍然采用以前的技术思路和模式。智慧城市就犹如一个泥团,在不同的人手里会被捏成肥瘦不一的泥人。而这种认识上的隔阂自然会造成智慧城市建设上的难以融会贯通,所谓智慧城市也就谈不上" 智慧"

       二是重视硬件投入,轻视应用开发。各地通常将智慧城市建设等同于建网络、装探头,或者热衷于建云存储和云计算中心。对如何有步骤地推进应用软件开发则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这在深层次上是对智慧城市涵盖领域及细分作用的不明,导致智慧城市从概念到实施上的模糊笼统,难以产生实际效用。

       三是关注技术研发,缺乏人文内涵。智慧城市离不开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支撑,在建设的初级阶段,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先行。然而,智慧城市的本质是人类智慧驱动城市发展。如果离开艺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内涵,单纯走技术至上的路线,必将舍本逐末。

       四是智慧城市建设缺乏可持续性。智慧城市建设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具有提供公共物品和提供私人物品的双重属性。企业对于智慧城市概念的“贩卖”,以及地方对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的盲目开展,大有“地方包围中央”之嫌,这种提法并不耸人听闻。但政府也应化被动为主动,从国家层面加强对于地方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和引导,不断规范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可持续性。

       五是政府和市场职能混乱,认识片面。有的政府部门认为,智慧城市就是自动办公,就是数据化,与管理者毫无关系,将服务型的政府排除在外,这种理解太狭隘。而在许多城市,实际上又把智慧城市等同于电子商务,等同于智慧产业、智慧旅游、滴滴打车等等,都太过于片面。政府和市场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各有分工,政府着力提升基础的服务,优质的公共品,而市场则丰富服务形式,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及优化。

       当前智慧城市建设迫切需要如下转变:第一,顶层设计规划和设计要融合到行业里面去,要与行业领域专家打成一片,而不是浮在各个行业之上,浮想联翩,思想不着地; 第二,要从外行瞎说,变为内行智慧;第三,要从忽悠政府,变为务实推进。

从这个角度来说,智慧城市将向更加专业的纵深发展,不再简单是项目对接、资源整合、人脉堆砌、招商引资。不专业化运营,就没有智慧城市的时代到来!


       智慧城市发展需创新商业模式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产业链中存在大量上下游关系。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2017 年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将超过6 万亿元,未来五年(2017-2021) 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32.64%2021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8.7 万亿元。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并相互融合,给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但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城市的方方面面,远超出技术的范畴,对体制机制改革、商业模式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已有300 多座城市在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各种试点,但大多仍以财政投资为主,支撑智慧城市建设健康发展的商业模式尚未形成,这严重阻碍了智慧城市服务项目的推广应用和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要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需要合理的运营模式,以推动城市问题解决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向最终用户提供更为丰富的服务和个性化的体验,使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商业价值,从而成为引领消费热潮的新亮点、培育产业发展的新增点。

       智慧城市建设的商业模式不等同于一般的企业商业模式,而是政府主导型、整合型的商业模式。智慧城市建设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解决服务“性价比”的问题上,这就有赖于通过整体商业模式创新带动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带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政府作为智慧城市建设整体推进的主导力量,同时也是最大的资源整合者,应善于引导和推动整体商业模式创新。既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进入“互联网+”时代,应高度重视免费商业模式的颠覆性作用,在充分做大平台、做大用户,在信息资源、平台价值、数据价值以及全链条业务上下足功夫,充分挖掘潜在价值,激活现有资源、整合价值链条、实行集成创新,从而实现商业模式整体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