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一部反腐题材的热播剧《人民的名义》迅速火爆全国,真实地揭露了中国现代官场政治生态。这部剧除了跌宕起伏的剧情、演员堪称精湛的演技以外,公检法信息化应用也引起大家的关注。
随着《人民的名义》热播,我们可以看到剧中涵盖公安、司法、检察院等部门执法办案的情节。剧中揭开了很多不为人民所知的行业知识,以及老百姓接触不到的“黑科技”。比如,剧中 “汤姆丁”通话记录会被基站记录,公安系统在超级大屏上实施追踪、监控直至定位。多方配合抓捕,看似简单,实则非常困难,实现这项技术的背后是多种科技手段的紧密结合,以及不可估量的信息处理。
扁平可视化,信息化助力中国安全
最近,有一个问题引发各国网友讨论,随后又“出口转内销”,引发中国网友的关注——“中国有多安全?”
问题的答案似乎有些一边倒,很多来过中国旅行,或是在华工作和学习的外国人,都对中国的治安环境竖起大拇指。当然,衡量“安全”与否不止于此,还需要综合考量衣、食、住、行等多个方面,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治安状况的良好。
中国为何安全?深层的根源在于中华文化和中国社会的包容性,外国人来到中国,不会面临跨文化的敌意。还有就是从上至下,从公安部门到城市管理部门再到社区民众的公共安全体系的构建,提升了公共安全水准。
对中国城市中的老百姓来说,无处不在的摄像头早就习以为常了。为了治安安全,公安机关为城市配置了各种各样的监控设备。但监控体系如不能实现综合应用,其威慑意义就大于其实际应用了。例如,在《人民的名义》丁义珍出逃一集中,公安厅利用视频监控查找丁的行动轨迹,一条一条的查找中无形降低了工作效率。导致公安视频监控系统和公安机关各单位部门没能高效协同配合工作。
对于各地的公安部门来说,整合各类安防系统,使各个系统之间相互联动,实现一体化信息管理,已经成为公安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以某市的应急指挥调度系统为例,需要与全市应急联动单位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充分与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12345便民服务平台、危化品道路运输监管信息平台、城管、消防、安监等应急联动单位的业务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全市地理情况、交通状况、应急资源、事故隐患单位、视频监控、应急联动单位等的直观显示;实现安全事故信息在电子地图上的自动定位与管理;实现突发事故从接报开始到处置完毕的整个工作流程的控制、相关信息的记录和处置工作情况及信息的管理与分析,规范全市应急救援指挥工作。
《人民的名义》中,在各小组外出行动时,检察院的领导也能在指挥中心统筹全局,通过切换现场直播的不同画面,获取最新情报,以做出最快的行动决策反应,及时叫停可能存在问题的小组行动。姑且不谈剧中警察多次的反面示人,其在公安指挥大厅通过可视化的指挥调度,协调各地的公安部门,围追堵截,将情报、指挥,甚至勤务融为一体。
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技术手段是中立的,并无善恶之分。所以应让先进的技术,按照法律制度服务于人民,而不应服务于个人。剧中的公检对立,不时上演的追逃大战,让人直呼“惊险刺激”之余,也让人思考,在“道魔”之争中,技术用之为正方为善。
以GIS为基础,用大数据建起“公安云”
人们在电视上看到的犯罪打击中心的标准形象,是一排排的电脑和高精尖的分析师。如今这种现象在现实世界中已经越来越普遍,甚至一些影视剧中的黑科技,也正在逐渐演变成日常的手段。
在云计算、大数据时代,抢占信息资源的制高点,才能真正掌握公安工作的主动权。
犯罪智能化的今天,传统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以及信息管理机制,已经无法满足公安系统侦查办案及内部工作需求。一方面,传统的信息化硬件利用率不高、部署时间较长、管理成本极高。另一方面,传统的公安信息化应用权限管理机制是越往基层权限越低,基层民警经常抽调参加专项工作,岗位固定了权限,工作中想查询信息没权限,申请修改又很麻烦。再者,政府部门间、公安警种间、涉密与非密间信息不通、孤岛林立。
再者,犯罪并不局限于一城一地,也并不局限于大城市。犯罪份子跨越界限,无论城市的大小,警务工作者必须做好准备,迎接这一挑战。近几年,运用大数据思维构建“公安云”,成为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新方向。
随着云计算的兴起,对于相当一部分应用场景来说,云服务有诸多优势。首先,提供规模化基础设施,可省去大批的物理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其次,各警种业务平台的融合,能够提供灵活的数据、业务共享服务。另外,云服务部署的应用在升级和维护方面,更加便捷。
以案件侦查工作为例,运用“公安云”,公安人员键入查询对象的身份信息,立刻便能看到对象的人员关系、社会关系、活动轨迹、个体特征等信息。这种“一键式”查询技术,能够帮助公安民警随时发现人员的异动情况,通过信息比对分析快速锁定罪犯,这极大提高了公安的实战能力。
大数据现在已经广泛应用到安全执法的过程当中。美国安全局利用大数据进行恐怖主义打击,甚至监控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企业则应用大数据技术进行防御网络攻击。警察应用大数据工具进行捕捉罪犯,信用卡公司应用大数据工具来监测欺诈性交易。
通过公安大数据的建设,实现对海量数据的收集、整理、归档、分析、预测,从复杂的数据中挖掘出各类数据背后所蕴含的、内在的、必然的因果关系,促使这些数据从量变到质变,实现对海量数据的深度应用、综合应用和高端应用,进而直接影响公安形势预判和重大决策。
现在,各地警察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警察系统的各个部门以及市政府的大多数部门。这些数据能让警局全面掌握城市周边的情况,帮助他们更好更快的做出响应,甚至还能比犯罪分子提前一两步,防范于未然。
当然,新时期的安防应用更加需要GIS的支撑,从数据、工具以云服务等方式为公安部门提供服务。特别是针对抓捕、监控、情报等工作,对于位置信息的掌握、分析仍是最重要的。GIS的强大功能在于可将不同信息联系起来,特别是在空间背景下,这有助于警察监测犯罪活动,制定打击犯罪活动的方案。
在公安信息化实际落地中,中地数码基于MapGIS平台打造的各类信息服务平台就大大提升了公安工作的效率。可视化指挥调度平台,围绕公安日常工作,从实战角度出发,全面提升常规警情处置效率和应急处突响应能力。大型活动安保指挥调度平台,帮助公安部门在复杂的“人、地、事、物、组织”环境中,实现安保调度的“一键登录、一步共享、一键到底、一路畅通”。公安云GIS服务平台,实现对公安系统中各警种信息、业务、服务的整合,提升了公安体系的运行效率。
AI潮流来袭,智能安防将率先落地
5月份,人工智能接连刷屏,其中最激动人心的莫过于AlphaGo对战柯洁。面对人工智能近乎“天下无敌”的疯狂气势,或许拥抱比逃避更理智。
人工智能不是一个具体行业,而是一个技术驱动,可以渗透到各个行业。人工智能正在促进出行、安防、金融、医疗等多个垂直行业的变革。而从变革进度上讲,安防行业有望成为人工智能技术最先落地的行业。
提到安防,许多人的意识里会浮现门禁、安检、警卫等事物。然而,这些传统元素,已然不能再代表安防产业走向智能的图景。面对传统安防简陋、被动的短板日益暴露,人们需要安全“卫士”更加聪明、主动、有力,而火爆全球的人工智能,显然是最合适的那颗“大脑”。
城市中的监控设备不计其数,你在公共区域的所有活动,都难逃监控之眼。然而,如果你以为警察是用鼠标拖着监控的进度条,把眼睛贴在屏幕上,三班倒不睡觉地查看录像?那就太小看极客范儿的警察了。
人工智能在视频内容的特征提取、内容理解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摄像机内置人工智能芯片,可实时分析视频内容,检测运动对象,识别人、车属性信息,并通过网络传递到后端人工智能的中心数据库进行存储。再利用强大的计算能力及智能分析能力,人工智能可对嫌疑人的信息进行实时分析,给出最可能的线索建议,将犯罪嫌疑人的轨迹锁定由原来的几天,缩短到几分钟,为案件的侦破节约宝贵的时间。
可以预见,AI技术对安防行业的驱动和颠覆力是远甚于先前的高清视频、智能分析的。伴随AI技术在安防领域的加速落地,AI将掀起新一轮智能安防改造与建设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