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扫描

您当前位置:首页>>应用扫描 >> 应用扫描

国家灾情观测系统:有效应对自然灾难

发布日期:2017-02-22 发表者:gly 浏览次数:1069次

虽然人类社会无法控制地震、台风、海啸等极端自然事件的发生,但是由这些极端事件造成的损失与灾难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此,如何预防与控制风险,从而避免极端自然事件造成巨量损失与灾难,业已成为联合国与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而通过发挥科技创新对减灾降险工作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对于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减灾信息管理与服务以及防灾减灾科 技支撑等等能力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7年,联合国开发署发起、多个国际组织机构参与成立了全球风险辨识计划(GRIP),目的就是要减轻全球高风险区域自然灾难损失,提供区域可持续发展。迄今为止,联合国开发署已经帮助40多个国家建立了国家灾情观测系统(NDO),用于整合灾情信息,实现对灾情数据的系统收集、管理、分析及发布,并将灾情数据和成果对所有数据使用者开放。上海师范大学温家洪教授带领的团队也正在与联合国开发署合作开发我国的国家灾情观测系统,并且成立了GRIP-上海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研究中心。


灾情信息管理的综合平台,灾情观测的科学手段

国家灾情观测系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系统?温家洪教授向记者概括道:“它是灾情信息采集、集成、管理、分析、可视化和发布的综合平台,能够及时、快速地收集各种灾情信息,提供全面、准确的灾情及时分析,综合展示灾情场景,将为灾害风险与灾情的综合监测、灾难应急救助、灾后重建决策与规划等提供可靠的依据。”

在这个系统中,灾情评估人员可以通过智能手持设备采集灾情信息并上报(图1、2);通过互联网在线录入平台补充、完善灾情信息数据库,保障灾情信息的准确性与权威性;通过综合性、共享性、专业性的信息管理平台,以国家基础地理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和各类专题数据为基础,以灾情数据为核心,实现灾情信息管理并提供多种基于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展示和分析应用;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能力,建立完善的灾难形成机理分析模型,实现灾情分析、评估、仿真和制图,为灾难应急规划与决策提供即时信息;通过灾情信息发布平台,即时向灾难管理者、公众、社会媒体发布灾情信息,保证灾害信息的透明化和公众化(图3)。



1.jpg

国家灾情观测系统手持端


2.jpg


手持端灾情上报


3.jpg


国家灾情观测系统流程图

事件链理念,灾难损失统计更科学

在介绍该系统时,温家洪教授向记者介绍了他们的“事件链”的理念,可以说,这也是整个国家灾情观测系统重要创新点之一。依据“事件链”这一理念,在该系统中,可以记录灾害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影响范围等信息。对于事件的记录,包括了灾害类型、强度、持续时间、影响范围等等,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灾害事件关联起来后就形成了一个事件链。

比如地震引发了泥石流,泥石流可能会引起堰塞湖,进而有可能会导致山洪的发生;再比如日本大地震,由于地震的发生引起了海啸,海啸又影响了核设施事故;台风造成灾害的过程也是这样,台风带来暴雨,暴雨产生洪涝或者引发泥石流……这些灾害事件全部能够串起来,是一个完整的链条。

“所以,‘事件链’概念的建立也让我们对灾难损失评估模型进行了很多新的设计。因为之前对于灾难损失就是简单地统计物理损失,但对于公共决策来说,需要特别关注的就是由物理损失造成的系统功能损失,以及这个功能损失对宏观形势和经济的长期影响。”

温家洪教授向记者举了一个真实的案例,在1987年,厄瓜多尔发生地震,导致油管断裂60公里,60公里的油管其实没有多大的成本,但是石油输出是这个国家的经济支柱,而油管断裂后影响了该国半年的石油输出——达70%的年产值收入,进而引起了5年的经济衰退。在这个链条中,灾害事件最终间接导致了严重的宏观影响。


推进系统应用:中国还需更大的努力

因为“国家灾情观测系统”这一设计理念源自联合国开发署,这也就决定了该系统不只是面向某一个国家。温家洪教授向记者表示,该系统将应用于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包括中国。

据了解,联合国开发署一直在发展中国家进行扶贫减灾的工作。他们希望做国家一级的灾害风险分析、灾情评估和灾难管理决策,但是在考察了几十个发展中国家之后,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这些国家连历史灾情数据这样最基础的信息都没有。“因此,联合国开发署就希望能够与我领导的团队合作,利用GIS和包括网络在内的其他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这项工作。”

实际上,这两年中国在这项工作上所做的努力非常有价值。成立于2001年的上海合作组织目的主要是反恐、经济合作、科技文化交流等。其中还涉及到灾难的应急、救援,这项工作由我国民政部主导,下设国家减灾中心作为具体执行单位,而这恰好推动了国家灾情观测系统在中亚国家的应用。

“但是,国内在这方面的工作其实还是过于冷清了。在国际上,不论是国际组织还是一些机构,很多都在从事灾情、灾害损失的统计和系统的建立,而我国主要还是北京师范大学和民政部这一块在做。”所以,温家洪教授也表示,希望政府、企业和高校能够协同创新,更好地推动这项工作的进行。


防灾减灾,空间信息技术不可缺

从整个系统所实现的功能也不难看出,GIS、遥感、卫星定位等空间信息技术在其中都得到了应有的应用,而这正是当前科学预防与应对自然灾难的大趋势。

其实,无论是《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还是《国家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空间信息技术都被作为了防灾减灾工作重要的科技手段之一。一方面通过国家防灾减灾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了环境与灾害减灾预报小卫星星座、气象星座、海洋星座、资源卫星和航空遥感等系统,提高自然灾害综合观测能力、高分辨率观测能力和应急观测能力;另一方面,也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遥感动态监测技术、数字化观测技术、GPS精确定位技术和模型一体化,形成了灾情快速评估技术系统,为重大自然灾害灾情快速评估提供技术方法。

正如空间信息技术在国家灾情观测系统中的综合应用一般,可以对各类自然灾害进行预测与模拟,分析评估自然灾害及其次生灾害带来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应对预案措施,形成对应急救援工作的统一指挥以及对应急资源的统一调度,及时高效地完成应急救援工作。甚至,还可全面统计灾后的人口、经济、公共基础设施等损失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灾后重建工作。

“防灾减灾”将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永恒话题。庆幸的是,无论是具体国家,还是联合国,都对防灾减灾有着清醒的认识。虽然极端自然事件不可避免与控制,但由此造成的损失与灾难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我们应该采取更加积极地措施进行风险管理与治理,从而减轻与避免灾难及其影响。

 

4.jpg

温家洪,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地理系主任,GRIP-上海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南极冰盖与全球变化、灾害风险分析与管理、遥感与GIS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