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是人类在大数据时代解决城市问题的新途径,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要促进智慧城市发展。今天的国内智慧城市发展形势,完全可以用“如火如荼”来形容,然而在火爆形势的背后,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到底如何?智慧城市建设中应注意什么?新一代信息技术扮演怎样的角色?针对这些问题,《GIS时代》专访了国家信息中心原首席工程师、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宁家骏。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记者:近年来,在一系列智慧城市相关政策扶持下,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是怎样的?
宁家骏:当前我国智慧城市试点超过300个,应该说发展势头还是很好的,覆盖的面也比较广,一些智慧城市建设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明显成效,而且还有更多的城市也都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但是真正用智慧城市的高标准来衡量的话,总体来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当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建设水平还不是很高,更多是在探索之中,创新之中。
记者:智慧城市目前进行的如火如荼,您个人对智慧城市如何认知?理想中的智慧城市是怎样的?
宁家骏:我个人认为,智慧城市反映出当前整个城市的发展到了升级、提升的阶段,不论是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还是在城市本身发展过程中,面对城市发展需求的变化,通过应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新技术来应对新的形势,进而促进城市的发展、创新,这就是我眼中的智慧城市建设。
理想中的智慧城市应该是城市的基础设施、产业、管理、发展环境、服务等五个要素都朝着智慧化的发展方向来提升,当它们都达到了比较高的智慧化程度的时候,才能说这个城市真正成为了智慧城市。这五个要素缺一不可,并且要协调发展。目前,不管是哪个城市,都很注重这五个要素的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主体是城市本身,要因地制宜
记者:发改委、工信部、住建部等部门都在提智慧城市,这些部门是如何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
宁家骏:各个部门为了履职的需要,都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参与了智慧城市的部分工作,提出了一些理念,从部门来说,这些理念也都包含一定的合理的缘由,但是往往由于部门职能所限,一些部门对智慧城市的理解往往还不够完整,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务院成立了部际联席会议,并于2014年下发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总的来讲,大家对智慧城市的认识还基本是一致的,即五个要素要协调发展,积极推进,但是在推进过程中我们应该看到,城市和城市之间的差异非常大,一个东部城市和一个西部城市情况是不一样的,小城市和特大城市情况也是不样的,很难将特大城市建设经验复制到小城市,也不能简单地将小城市的经验推广到大城市。每个城市才是智慧城市真正的建设主体,要建成什么样,要由这个城市的市民来说了算。
目前部际联席会议并没有推出一些统一的工作部署,就是因为形成每个城市都适用的规划、标准是一件难度很高的工作,只能够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怎样形成各部门合力,凝聚共识,沟通协调,共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是我们下一步要着重突破的。
信息技术应扮演好助力角色
记者: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宁家骏:首先,这些技术之间是互相影响的,物联网起到联通的作用,进而产生了数据的汇聚,而这些数据共享、交换、分析及应用离不开云计算,反之,有了云计算,推动了大数据的应用,也促进了物联网的发展。而所有这些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手段,智慧城市的科学发展需要信息技术来推动。
但是,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发挥的是助力作用,而不是根本作用,根本推动智慧城市发展的,是城市自身的动力,如果城市缺乏自身发展的动力,城市变成“死城”了,那也没必要建设智慧城市了。
记者:智慧城市的发展需要各部门信息的整合与深度开发,但是当前的状况还是信息分散在各个行业系统或者说行业部门内,没有做到充分的横向共享。就这一点来讲,您认为应如何解决?
宁家骏:这是当前智慧城市建设中所面临的比较突出的难题,其实不只是在国内,其他国家也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信息化建设分散在各部门,部门按照自己的履职要求采集信息,并没有做到统一规划、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在体制、机制上创新,实现信息公开,公开了自然也就共享了;二是要上升到法规制度层面,目前国家正在制定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此外,还可以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建好信息共享平台。
地理信息应用还需进一步推动
记者:城市是一个地理空间,这就必然会涉及地理信息的应用,您认为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地理信息发挥怎样的作用?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宁家骏:地理信息发挥了基础性的保障作用,像城市中的交通、公共安全、大气治理等等,都离不开地理信息,如果没有地理信息的共享、应用,一个城市的建设是很难开展好的。这几年政府基于基础地理信息做了大量工作,各行业的数据通过GIS软件叠加之后,形成了一些资源的利用。
当前社会对于地理信息的要求非常迫切,但是地理信息属于“国之重器”,关系重大,所以相关部门要改革创新,处理好信息的开放范围以及保密和非密的关系,进一步推动地理信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