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访谈

您当前位置:首页>>人物访谈 >> 人物访谈

百年北师大,百年地理学——访北京师范大学杨胜天院长

发布日期:2016-08-17 发表者:gly 浏览次数:1093次

       杨胜天,1965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院长。主要从事水资源与水环境、环境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研究。


        皇皇兮首都,巍巍兮学府,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风风雨雨中屹立百年。百年北师大,百年地理学,岁月沧桑变幻,这里见证了我国地理学与地理教育的漫长发展。作为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院长的杨胜天,从进入北师大求学起,就开始了与地理学的三十年缘分。


        记者:从创办之初的史地类,到1928年的独立设系,再到1993年的资源与环境科学系,直至2003年的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的地理学拥有百年历史。那么,目前学院的办学情况如何?
        杨胜天:我们学院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地理学,形成了围绕优势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近来的学科评估中也处于靠前的位置。目前我们有三个二级学科——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此外还有一个属于教育学的学科,就是地理教育。
        我们在这三个二级学科上都有非常强劲的实力,并且在办学过程中都会形成一些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进行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自然地理是我们的传统优势学科,目前我们又进一步以此为基础,在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全球环境变化等新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人文地理除了传统的研究领域做得比较扎实以外,还在文化地理、区域规划等方面做得非常好;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实际也是我们非常传统的一个学科,现在定量遥感理论和应用方面走在国际前沿水平。


        记者:学院在遥感领域又是走过了怎样的一段历程?

        杨胜天:我们学院在遥感领域的发展应该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就开始了,那时候我们有几位老师在做航片调绘,这应该是我们国家最早开始进行的遥感目视解译工作,像赵济教授他们都是这个领域的先驱,直到现在我们资料室里还有他们在1981年出版的《陆地卫星象片太原幅农业自然条件目视解译系列图》。到了数字时代,开始研究遥感数字图像处理,例如有关地面地物反射光谱曲线等,我们学院也有老师在跟进。李小文院士来了之后,我们又开始了遥感信息传输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
        因此,回顾我们遥感领域的发展应该是三部曲:目视解译时代、数字图像处理时代和遥感信息传输时代,我们都还是走在了前面。这得益于什么?我想,就是得益于我们和地理学的其他几个学科,包括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结合的比较紧密,这样研究的需求就比较明确。我们更强调空间信息的传输和地表参数的获取,同时将其应用在解决资源问题、生态问题、环境问题等领域,这也促使我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优势。


        记者:您能具体谈谈学院建立了怎样的人才培养体系?
        杨胜天:我们目前实行的是“宽口径”招生,也就是所有的本科生在录取之后都不分专业,到了一年级结束之后才开始选择专业。我们是地理学的国家理科基地,因此,人才培养基本都是围绕着国家理科基地的培养目标,进而带动学院整个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培养研究型后备人才。那么,研究型后备人才是什么呢?我们的理解就是他们未来要成为硕士、博士。
        为了配合这样的人才培养体系,我们从硬件条件上面进行了改善,建成了一系列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以及遥感的野外实习基地,同时还有校级的实验室,涵盖了区域地理、环境变化等。此外,还有环境遥感与数字城市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
        这样一级一级的实验室对我们人才培养也是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实际上,我们的人才培养都会与不同层级的实验室对接起来。低年级的时候,可能接触校级实验室以及实习基地的机会多一些;高年级的时候则可能会参与到市级或者国家级实验室。因此,到了高年级的时候,学生在开展科研工作或者进行地理创新实习时都能够与实验室结合起来,这样一方面促使学生的学习及研究方向能够更前沿些,另外一方面也可以接触到先进的实验设备。


        记者:学院对研究生的培养有哪些自己的特色呢?
        杨胜天:最大的一个特点可能是只要成为我们学院的研究生,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他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以及研究任务都非常明确。
        我们学院的老师承担的国家项目比较多,因此只要考上研究生,基本上在暑假的时候就已经参与到了导师的项目中。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让他早一点接触到自己的研究领域,开展工作。
虽然有时候网络上会出现批评高校研究生招生人数比较多的问题,但具体到我们学院则是很少的,平均每位导师每年只带一名硕士研究生,0.87名博士生。


        记者:您如何看待学生的就业问题呢?北师大在促进学生就业方面有哪些举措?
        杨胜天: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有一个观点,像北师大这样设立地理学国家理科基地的高校,或者说其他地理学发展得比较好的高校,就不应该关心这方面的问题,因为既然地理学能够存在,它就有存在的道路,就有存在的市场,我们只需要严格地按照学科规律培养人才就可以了,除非地理学本身出问题了。此外,也正如我前面所说,我们是培养研究型后备人才,并不是培养技能型人才。
        大学不仅仅是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也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积累,更多的应该是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让他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适应社会,这才是最核心的。我们不应该把学院的精力、师资队伍都投入到跟踪市场的需求,不断地问市场到底需要什么,因为市场可能是瞬息万变的。
        当然,我提出这个观点也是有前提的,第一,我们的老师非常忙,都被科研任务压得抬不起头,根本就不会缺人;第二,我们会有一部分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或者出国深造。因此,我们一般不会有就业很差的情况。


        记者:您认为选择地理学专业,会给学生今后的人生之路带来哪些好处呢?
        杨胜天:我曾经多次跟刚入学的学生们讲过,学习地理学可能会带来三方面的好处。
        首先,地理科学研究的是人地关系,从地球演化到人类发展都要学习,因此,相比其他专业的学生,他们的自然观会比较好,对世界的看法比较符合自然规律,而且能够以更宽广的视野看待周边的事务。
        其次,地理学是综合性学科,既需要学一堆自然科学的东西,又要对社会科学的内容有了解,所以,无论是从知识背景,还是学科技能,都具有优势,这样会比较全面一些。当然,我们还需要学生在全面的基础上加强自己在某方面的深入研究。
        第三,地理学的野外实践更多一些,我们也会有意识地给他们营造艰苦的环境,锻炼他们坚强的意志。同时,通过野外实践会接触自然,这会促使他们开朗起来。
        所以,对于地理学来讲,尤其是本科阶段的学习,可能更多的是开启学生的智慧。


        记者:您从在北师大求学开始就与此结缘,到现在差不多有30年了,最大的感触是什么?学院发展的具体目标?
        杨胜天:我最大的感触是一方面要不断地发挥师范类院校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要吸取综合性院校在人才培养体系、教师队伍建设、学科设置发展方面的优势。
        师范类院校在早期强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强调知识传授的理论、方法、技巧的培训;综合性院校则更加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自己的想法。这一点,我们要更多的向他们学习,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学院这十几年来一直都非常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在学校用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还将两层楼全部设为本科的实验室。
        对于学院未来的目标,就是和其他院校一起共同推动我们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