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访谈

您当前位置:首页>>人物访谈 >> 人物访谈

紧随社会潮流而动——访中南大学刘兴权副院长

发布日期:2016-08-17 发表者:gly 浏览次数:1543次

     刘兴权,1962年生,教授。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副院长。全国GIS应用水平考试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理事、政务信息工作委员会委员,湖南省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测绘学会理事。目前主要从事GIS工程与应用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茫茫岳麓云烟,滔滔湘江波澜,此番记者动身奔赴湖南,走进中南。地信产业并不发达的长沙,中南大学地信专业的实力却着实不简单,注重产学研,闯出一片天。中南地信人正用自己的大手笔,描绘着一幅把脉时代需求、紧随社会潮流的壮丽画卷。


        记者:学院是2010年10月成立的,建院时间并不长,当时学校各方是基于怎样的考虑决定建立此院的?请您介绍一下建院背景。
        刘兴权:情况是这样的,我们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是由原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和信息物理工程学院合并组建而成的。其实被合并的这两个学院,在中南大学合并组建之前,本身就是一个学院,但是合并组建以后,由于学科调整的关系,结果就被分成了三个半学院,在2010年我们学院成立的时候,又重新把其中的这两个学院合并了。
        另外,当时学校各方也是考虑到这两个学院学科之间的相关性,特别是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这在中南大学前身——中南矿业学院里面,是其中最老的两个专业,已经有60多年的办学历史了;地信专业也有20多年的办学历史。所以,也是为了学科发展的需要,成立了现在的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


        记者:中南大学弘扬以“经世致用”为核心的大学精神,坚持自身办学特色,这一点在学院办学方面有怎样的体现?
        刘兴权:从学科建设来讲,我们学院有两个支撑学科,就是刚才谈到的测绘科学与技术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它们下面还分别有一个二级学科,即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和地质信息技术。我们学院的地信专业办学主要就是依托这两个一级学科,这两个一级学科经过60多年的发展和沉淀,使得我们的办学方向越来越明确,办学特色也更加明显,那就是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这几十年来我们一直是这么坚持的,所以我们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而且我们也主要做一些“横向”的题目,也就是面向应用,紧随潮流而动,解决我们国家社会需求的一些问题。比如说三维地学建模,我们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到找矿,这就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例子,而且三维地学建模也是学院的一个很重要的学科方向。除了这以外,我们的很多项目,都是一些实际的工程项目,把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在城市领域,包括规划、房产、国土等等方面。


        记者:长沙并不是地理信息产业发达地区,相对于产业发达地区地信专业实力较强的院校,学院是怎样加强地信专业建设的?
        刘兴权:虽然长沙的地信产业不发达,但是因为我们学校地信专业有实力较强的测绘和地质作为依托,所以实际上它的实力并不弱。我举个例子,上世纪90年代初,李德仁院士、龚健雅院士带领团队研发GeoStar系列产品,实际上当时我和向南平教授,也已经搞出来一个很好的图形处理平台,在应用方面,我们起步还是很早的。
        谈到专业建设,一方面我们强调传统的、经典的GIS研究。另一方面,我们又强调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比如说学院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下设地质信息技术专业,这就是我们强调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同样,在地信的基础研究方面,和测绘也有很多的穿插。


        记者:近年来,学校被评为全国首批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成为我国百强企业最欢迎的十所大学之一。今年学院招生就业情况如何?学院在培养GIS人才方面,采取了怎样的培养模式?
        刘兴权:今年我们学院招生采用了按小类招生的模式,全校只有两个学院这样做,我们是其中之一。像之前我们都是按大类招生,一年以后学生再选择分专业,但是从今年开始,学校允许分专业来招生。我自己分管教学,考虑到测绘、地信、遥感这三个学科的相关性,这三个专业还是按照测绘地理信息类来招生,一年后学生再自愿选专业,其他几个专业则是分开招的。
        我们学校工科类的专业一次性就业率都很高,这几年来学院地信专业的一次性就业率也都是在90%以上,这其中有学生考研、考公务员的影响。地信专业虽然是理科,但是我们在重视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也非常强调学生的能力培养,特别是研发能力的培养。就这方面来讲,我们有很多种途径:一是在培养方案里面,我们强调集中实践环节的时间,不能少于一定的数量,要求达到45周以上,最好是50周,因为实践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二是强调课外研学,在培养方案里有八学分,我们要求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课外学习来获取,课外学习的平台有很多,比如说国家创新训练项目、自由探索项目以及各种各样GIS全国性大赛。


        记者:据悉,在今年的全国高校GIS技能大赛上,我们学院的学生斩获很多奖项,既为学院争光,也为自己赢得了荣誉。在您看来,参加类似的技能大赛对学生来讲,有怎样的意义?学院还为学生的其他创新实践活动创造了哪些条件?
        刘兴权:首先,参加这些技能大赛,对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是有极大帮助的,这一点不多说。除此之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参加大赛一般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这就会培养在团队中的团结协作的能力;再者,也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参加大赛对于学生就业也很有利,往往参加大赛的学生,相较于那些没参加的学生,更容易获得企业的青睐。
        为了鼓励并且支持学生参加类似的这种大赛和一些创新训练项目,学院全天候免费开放实验室,免费提供资源,只要能够提交最终的成果,我们就给项目组的成员课外研学学分。对于获奖的项目,我们学院会负责指导教师以及学生现场答辩、领奖的全部费用;如果学生获了奖,外面组织单位奖给多少钱,学院也会给他配套的现金支持。在这个方面每年要拿出好几十万出来,来资助学生开展这方面的一些学习活动,所以学生积极性也很高。
        此外,我们也开展了校企合作,比如与中地共建了MapGIS实验室,和Esri、超图还有南方数码,共建了GIS人才培养基地,这些都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记者:学院建院时间虽短,但积淀丰厚,那么未来学院有怎样的发展目标?
        刘兴权:目前,从学科建设来讲,学院拥有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的博士点,这两个学科应该说都有与地信相关的二级学科方向,比如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的地质信息技术,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而地理学却只有一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没有博士点,所以接下来两年我们要冲击地理学博士点。
        另外,由于学院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只有一个二级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测绘科学与技术也只是湖南省的重点学科,不是国家级的重点学科,所以学院打算将相关学科一起申报国家级一级重点学科。我们对明年的学科方向也做了一些准备,争取能够申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