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访谈

您当前位置:首页>>人物访谈 >> 人物访谈

“十年磨一剑”的三调团队

发布日期:2019-01-25 发表者:刘小贤 浏览次数:1279次

摘要:早在三调拉开序幕前,中地数码便已组建了团队,并在架构上进行了精心设计。


       2018年4月25日,工程师孙若摘下耳机,站起身揉了揉肩。他刚刚结束一场三调网络视频培训。他的“学生”是来自于全国各个省份的200余名三调建库人员。

       这既是他的第一次培训,也是中地数码三调网络视频计划的“第一课”。接下来的三调中,课程还将以平均每月1次的频率进行。
       孙若回忆,在后续培训中,一个“学生”的反馈让他印象深刻:“三调平台有点像我的电脑操作系统,用惯了就不愿意换了。”
       这并非全然主观。中地数码的平台产品在国产GIS软件测评中连续十多年名列前茅,截至目前仍稳坐市场份额前三交椅。
      凭借平台优势,从一调至今,二十余年的土地调查工作中,公司承担了许多重要项目。三调开始以来,为了让用户体验更加亲切,团队决定在产品        内核全方位升级的同时,延续“二调”界面,让用户沉浸于“产品生态”之中。
       这些考虑源于拥有深厚底蕴的技术团队。中地数码技术团队早在1991年就研制出我国第一套彩色地图编辑出版系统MapCAD,开创了我国计算机制图新纪元,并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随后在我国GIS发展重要节点中,中地的产品和技术也从未缺席。一些客户亲切地称他们为“GIS铁军”。
       这支“铁军”传承了二十余年,保有了对GIS市场的敏锐嗅觉。早在2016年三调拉开序幕前,中地数码便已早早组建了团队,并在架构上进行了精心设计。为了三调的开始,他们等了整整十年。如今,他们蓄势待发。

       抢来的三个月
        对中地数码而言,三调来得并不突然。“一调和二调间隔10年,三调理论上就在2017年。”三调市场分管人、中地数码副总裁邵隆告诉记者,出于这样的大胆设想,公司早在2016就开始留意各个渠道的消息,同时开始三调团队架构和业务的初步思考。
       在“十年之约”2017年刚刚到来之际,中地数码在认真分析各方消息后大胆判断:三调要来了。随后,公司立即于年初正式组建团队,这比三调开始的消息整整早了三个月。

       正是这三个月,为中地数码争取到了黄金时间。公司召开了最高级别的立项会议,让邵隆都感到有些惊讶的是,应由国土事业部负责的项目却由董事长和总裁二人亲自挂帅,分别分管技术和运营。此外,在研发、服务、市场、渠道等独立板块,都有方案团队进行深入的模式设计。


AE5Z0112.jpg

武汉中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邵隆


       这释放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三调需要全公司参与其中。由于受到各部门重视且时间充裕,无论是在组织架构还是技术上,中地数码都做好了准备。


       二调“旧壶”扔不得
       但在立项会上,大家也产生了最大的分歧:技术上沿着二调迭代,还是抛弃二调轻装上阵?
       三调技术分管人、中地数码副总裁陈波告诉记者,听到这个争论时,他想到了一个故事。

       在二调开始之初,谁都想像不到,公司国土事业部和平台技术两大团队,需要“大过年的去客户那儿做变更”。原来,2010年左右的二调中的第一轮变更工作必须在农历新年前完成,所有成果数据需要在新年上班后一周内按时提交。陈波回忆,那段时间,由于低估了线状地物带来的算法复杂程度以及数据中的各种拓扑问题,导致大家不得不在新年加班。一个县40万地类图斑,10万线状地物,在30%的区域发生变更后,需要八九个小时的时间才能完成整个变更成果的输出。用客户的话说,“开始键按下去就开始惴惴不安,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AE5Z0185.jpg

武汉中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陈波


       两个团队因此都没能“过好年”。经历了这种痛苦后,他们很快在数据的生产流程和算法上做了提升,并且同时体现在了MapGIS平台产品和土地调查 的产品当中。在三调管理系统中,处理相同数据只要28分钟。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而分歧过后大家也开始形成共识:二调中的宝贵经验不能轻易放弃。为此,公司邀请4名参与二调的研发人员、3名参与一调的“元老”加入三调团队,并从全国合作伙伴中挑选专家,为团队提供一线经验。很快,一个特殊的“豪华顾问团”就这样诞生了。
       有趣的是,为了照顾老用户的情绪,三调软件在对软件功能重新梳理排版、统一风格后,最终界面和二调基本保持一致。大家都笑称,这是用“旧壶装新酒”。

       被放弃的项目
       三调创造了一个百亿级市场。三调团队向记者介绍,市场可分为软件和工程市场。软件市场涵盖管理软件、标准建库软件、坐标系转换软件等。工程市场包含外业调绘和内业建库工程。
       这些活,中地数码都能干。中地数码主营业务是GIS平台及相关软件,辅以其他业务能力基本可覆盖上述市场。但邵隆却直言,“三调对于很多公司而言可以好好‘捞一笔’,但我们却放弃了很多项目。”
       负责市场拓展的邵隆在这个问题上很“佛系”。在他眼中,中地数码积累多年口碑不易,接项目时应优先考虑口碑。“有的省份我们积累的少,服务能力不够,宁愿放弃也不能接。”
       也许是为了弥补“损失”,邵隆也有他“狼性”的一面:一旦客户在中地的服务范围内,那么他一定会尽力让客户接受其整体解决方案:从硬件到移动端,再到软件。“这不是强制消费,而是因为我们有信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可以向客户提供最完整、最优质的服务。”
       陈波也曾反对过一些“只是单纯复制,而对公司成长没有益处”的项目。他认为,有利于把握政府部门政策方向的项目,不论营收如何,都要接;有的项目可以让研发人员从更高的角度提升出对公司、对行业有影响力的工具,这种项目也“必须得接”。
       在这个指导思路下,中地数码提炼出很多平台级产品和工具。例如其数据中心和搭建平台,都是在项目已经完成的基础上,由研发团队重新投入成本,提炼出平台级的迭代。“我们非常愿意让研发人员在这种事上去投入成本。”陈波说。
       尽管邵隆和陈波的“放弃”体现在两方面,但本质却印证了一件事:在客户选择中地数码的同时,中地数码也在“选择”客户。尽管这意味着在利润上的某种割舍,但长远地看,这却是践行“让人人享有地理信息服务”这一理念而做出的克制。(文中孙若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