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

您当前位置:首页>>案例实践 >> 地质

成都:以城市地质探路“千年之变”

发布日期:2019-10-12 发表者:gly 浏览次数:1191次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这是诗里的成都。

       “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这是歌里的成都。

       “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后千年“城名未改,城址未变”,这是历史演绎里的成都。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成都,随着简阳市行政区划的调入,不仅管辖面积增加了18%,而且整个龙泉山脉成为城市内山,城市发展格局从“两山夹一城”拓展为“一山连两翼”,成都由此迎来了“千年之变”。这是面向新时代发展的成都。“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这是2018 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视察期间,对成都的殷切嘱托。2018 3 月,成都市发布了《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 年)》,让人们看到了这座西部中心城市的气魄与雄心:探索公园城市建设新路径,不断提升城市竞争力。《总规》提出了“以底定城、以水定人、以能定业、以气定形”的原则,鼓励成都按照超大城市的定位、深入探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的实现路径,走转型发展、绿色发展之路。

       以底定城、以水定人,就是科学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划定城市建设扩展边界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和生态保护红线,锚固绿色空间底限,促进城市发展转型,构建集约高效的现代经济体系。成都市市委、市政府坚决落实国家发展战略、主动担当转型先锋,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支持下,在院士专家学者的指导下,成都市率先启动了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地质调查,努力为同类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内涵式发展贡献成都智慧。


       城市地质工作探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 

       城市人口、产业的不断聚集,造成了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地面沉降等日益突出的城市病问题,成都亦处其忧,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已成为成都城市空间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地下空间,是城市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作为拓展城镇化发展空间、实现城市集约发展、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提升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1 年以来,成都市地下空间建设规模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年均增长达1174 万平方米。截至2018 年,成都地下空间建设总规模已达到9392 万平方米。

       同时,不合理、无序的地下空间开发同样损害着城市的健康发展。作为土生土长的四川人,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尹宏深有体会,他举了个例子,地处四川盆地的成都,地下水丰富,以前在建造楼房时,四周必然会留有“水沟”,用于排水,以防根基腐蚀,如今,这种情况很少出现了。足见地下水的流失严重,其保护与调节已迫在眉睫。

       尹宏副局长表示,地下空间的开发与保护势在必行,城市地质工作当“探路”先行,对地下空间地质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和评价,为后续的工作指明方向。

       2017 2 月,为摸清成都市地下空间资源家底,保障地下空间科学开发利用,成都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地质调查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成都市城市地下空间地质资源调查工作。

       据了解,该项目周期为5 年,包括两个阶段:2018-2020 年,完成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探测与区域地质调查;2020-2022 年完成城市地下空间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建设及资源综合利用地质评价,建成成都市城市地质环境综合监测网络、信息化系统和地下空间政府决策分析平台。

       此次调查将为成都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与“集约、智能、绿色、安全”发展提供全过程、全方位地质支撑,打造地上地下一体化的“透明成都”,推动成都智慧城市、绿色城市的全面建设与发展。此次工作也着力将成都市打造成为全国城市地质与地下空间资源地质调查的示范城市。


尹宏副局长(左四)主持召开成都市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地质调查技术培训会.jpg

尹宏副局长(左四)主持召开成都市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地质调查技术培训会

       步步为营打通数据交流通道

       从全国范围来看,地下空间资源地质调查与评价是一项探索性、创新性较强的工作。

       项目启动至今,经过一年多的建设,目前该项目已经在内外业衔接、存量数据整理和数据标准化、系统开发与应用等方面打通了技术路线。天府新区、简州新城、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等多个试点工作,将在2019 年年底前形成外业调查、内业处理、数据建库、应用服务等全面的示范成果。在试点基础上,将形成整个成都市城市地质与地下空间资源地质调查的技术标准,为后续统一工作要求、统一工作流程、统一调查方法、统一运用调查成果奠定基础。

       值得关注的是,继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后,成渝城市群正在发展形成。作为区域核心城市的成都,2017 年明确提出“东进”战略,并积极落实修建新机场、打造简州新城等举措。而在本次城市地质工作中,在城市扩展区域,特别是“东进”战略中的新机场、简州新城等地,其探测深度要更深,达到200 米,调查精度也更高。此次城市地质工作将为成渝城市群融合做好地质资料收集、提供前期调查,为成渝城市群空间布局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地质支撑。


成都市市域分区发展规划图.jpg

成都市市域分区发展规划图

      “一定要将城市地质调查工作与机构改革后的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相结合。”尹宏副局长强调,城市地下国土与空间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做好城市地质专业调查的同时,地质工作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自觉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主动融入“山水林田湖草”自然资源监测治理。这也是新时代对地质工作的要求。

       此次成都市城市地质工作将充分发挥其基础性、先行性作用,服务“透明成都”、“智慧成都”、“地上地下一体化成都”等平台建设,有效支撑成都市城市空间优化、城市地质安全风险规避和地下空间资源协同开发利用,支撑成都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技术创新引领“透明成都”构建

       信息化建设是城市地下空间地质资源调查的核心工作。

       作为项目实施单位的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非常重视信息化工作,强调以信息化技术手段,凸显其“以图管地”的职责担当。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不仅单独成立了信息处,还统筹全局各部门、各项业务,以GIS 驱动规划和自然资源业务,消除信息孤岛,义不容辞、全力以赴推进信息化建设。

       作为“成都市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地质调查”项目核心工作的“成都市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地质调查应用系统开发及数据整合建库项目”,是整体项目成果的凝炼集成与最终体现所在。项目投资6770 万元,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将先进的理念与技术方法应用于本次信息化建设之中。

       在梳理雄安、上海等地城市地质调查成果基础上,结合成都市实际需求,本次城市地质信息化建设思路及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充分收集和处理存量资料,结合增量数据成果,按统一规划和标准,建立科学、权威的城市地质数据库;二是以地下空间资源规划开发利用等需求为导向,构建地上地下一体化多要素、高精度、全属性三维地质模型;三是在已有国土信息化成果基础上,扩展搭建城市地质信息服务技术开放平台,包括城市地质信息系统、城市地下信息服务技术开放平台、城市地下空间政府决策分析平台等,同时融合成都市现有电子政务系统;四是建设监测中心,形成监测体系和数据动态更新机制。

       城市地质信息化建设的开展,将为成都城市管理提供一套数据、一张底板、一个平台,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生态修复、确权登记等自然资源管理工作,服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此外,相较于成都市积极考察学习的雄安、上海、南京、武汉等地质信息化工作较成熟的城市,成都城市地质信息化建设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创新突破。

一是建立适用于成都市地质条件的技术标准体系和工作方法,特别是三维地质建模方面的突破。成都市建模区域面积大、精度高、要素多、属性全、动态更新要求严。已有的建模方法技术无法完成,建模方法技术体系必须要创新突破。

       二是大数据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据测算,就成都市模型数据本身而言,其数据量是雄安新区的70 倍。数据管理由GB 级到TB 级升级、渲染由抽象到仿真升级、效率由单线程到并行升级,云和大数据技术将为海量数据的存管用提供支撑。

       三是信息系统和决策系统的创新。当前,城市地质工作还处于试点示范阶段。成都在信息系统和决策系统建设过程中,将从系统建设模式、数据交换共享方式、数据服务模式等方面加强创新,着力提升信息化建设成果及其服务能力。

       面对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难点与挑战,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联合众多专家和技术团队,既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又充分考虑信息建设的前瞻性,通过对科技支撑的投入,集智慧于大“成”,以技术创新驱动城市地质及信息化工作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成善受邀参加专家研讨.jpg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成善(左三)受邀参加专家研讨


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培训授课.jpg

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培训授课

       作为一名自然资源战线的老兵,在兄弟单位、相关处室和事业单位的通力配合下,尹宏副局长有情怀、有激情、有信心下深水,努力通过“成都市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地质调查”等项目的开展,为新时期城市地质及信息化工作做好试点示范工作,努力打造新时期城市地质工作的“成都”模式,为其他城市提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