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干线全厂1432公里,年均调水量95亿平方米,沿线20个大中城市及100多个县(市)受益。历经半个世纪,南方的江水终于得以北上,为北方“解渴”。然而,调水之后,能否就能“高枕无忧”?事实显示,我国水资源低效使用、跑冒滴漏等浪费现象非常严重。最近调查显示,中国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达15%以上,相当于两年就能达到一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损失量,保守计算,如果漏损率能降低10个百分点,即可节水至少52亿立方米,相当于2000多个昆明湖的水量。
那么,居高不下的供水管网漏损率,到底应该如何降低?完善供水管网数字化管理平台究竟会对降低漏损率起到哪些作用?在水利资源丰富的桂林市,桂林市自来水公司通过自身对于GIS平台及信息化工作的重视,保证数据现势性,同时引进“数字城管”等系统建设思路,正大刀阔斧的推进其水务工作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成绩。
成立GIS中心,服务其他系统
桂林市自来水公司供水管网地理信息(GIS)系统从2003年开始建设,到2005年3月通过建设部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验收。当时项目数据的完整性和对公司管理的适应都是比较匹配的,但随着城市供水管网的迅速扩张以及供水户表工程的迅速推进,GIS系统的数据维护管理更新不及时和业务应用不够深入,制约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013年企业对现有IT系统进行了分析和评估,GIS系统应用情况存在几个问题。信息中心主任李新华介绍,“一是在业务处理和数据更新方面存在很明显的脱节。比如在管网的运行维护管理方面,阀门更换、水表更新等等,仅水表数量就从4万多块增加到40多万块,变化非常大,而整个系统的数据更新滞后于公司业务发展。”
“二是数据更新维护管理机制落后。虽然企业有自己的数据维护更新业务流程,有自己的外业测绘队伍和内业录入人员;但是数据维护流程无法与公司业务发展现状相贴合,由管网运行维护部门移交纸质竣工验收资料再由GIS录入,效率低且业务重复。”
“三是GIS系统自身的软件生命周期,系统使用的数据量大,维护不便等很多问题都出现了。急需对系统做出改变,以适应企业业务发展和管理变化的需要。”
“随后,我们走访了全国很多地区,借鉴各地水务工作信息化发展经验,同时又结合桂林市的实际情况,终于有了自己的思路和方案。我们认为基于GIS的管理系统,在水行业,是一种重要的工具,是整个企业信息化的基础管理平台,能为企业实现多种服务、应用。”
“为此,桂林水司成立了专门的地理信息中心(简称GIS中心),先打造了一个供水GIS的共享平台,将原有的管网情况进行普查,补缺删错。我们还增加了水表集等,将属性完整化。基础GIS平台也可以为营业收费等其他系统开发服务。在全国,桂林水司是第一例利用GIS提供标准地图服务平台,来为其他系统调用、使用的供水公司。”
保证GIS数据的现势性
GIS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GIS数据,保证GIS数据的现势性是决定系统成败的关键。在这方面,桂林水司也做了多方面努力,保证了管网数据现势性。李主任也介绍了这方面的情况,“GIS系统管辖的数据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管网设备的地理信息,一类是管网设备的属性信息。当城市供水管网完成建设后,设备地理信息变更较少,但是设备的属性信息是经常性更新的。为了完善GIS数据更新问题,我们希望是在业务更新的同时自动实现GIS属性数据的更新。现在的做法是任何一个在GIS系统中受益的部门,都要在业务变更的时候进行GIS信息数据录入,这样很多数据就都在GIS系统上自动流转和更新。不管是营收系统,还是调度系统,所有系统都基于GIS进行开发。”
“目前公司通过建立供水管网巡检和养护系统,实现现状管网的现势性修复。通过计划性的巡检,检查管网设备的状态,对GIS系统中记录的管网与现实情况进行一一核对,做到信息实时更新。同时在巡检过程中出现的维修养护工程,通过手持PDA进行管理,工程的费用、图文信息都记录在系统,由GIS中心确认最终变更后自动更新管网属性数据。管网数据维护的主角,并不是GIS中心的人,而是使用数据的管理部门。”
“同时还建立了基于GIS系统的客户新装管理系统和管道工程管理系统,这些系统都是横跨公司所有部门的。相当于把企业内部管网管理的业务流程回炉再造,无论是巡检养护的项目,还是户表工程的项目,亦或管道工程这样的大项目,改造升级中都要进行实时更新。所有对管网发生变化的事件,都要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管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桂林水司现在数据的现势性都是可以得到保障的。以前还需要GIS中心的人跟进录入,造成工作上的重复,人力资源浪费。现在的管网施工管理全部信息化,不再需要人为的管理和干预。”
灵活应用网格化管理及部件管理
在“数字城管”领域,网格化城市管理已不再是新模式,北京市东城区就利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在城市管理中运用网格地图的技术思想,实现所辖区域全时段监控。而在供水企业,应用这种管理理念的还很少。桂林水司结合其业务特点,运用网格化管理思路,建立起了相关业务系统。李新华主任说道,“当管网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维护管理都会产生很多问题,原有管理模式需要改变,以适应新的变化。在客户服务管理平台建设中,我们首先在抄表系统中实现了网格化管理。水表是水司的生命线,是营业收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桂林水司,目前大概有40万块水表,1200多个册本,抄表员有60余人。这1200个册本在GIS上划分成了1200个网格,5~6块表关联在一个水表集(表柱或分配器)上,每个水表集都有唯一的地理位置信息。每个网格里会有40~60个水表集,把这些水表集连在一起,就可以指定企业的抄表计划,任何抄表员进行抄表工作,都要按照这个顺序进行,每个抄表员配备PDA设备,具有GPS导航功能,这样可以显示抄表员的GPS轨迹和实际路线,进行可视化的管理。实现表务工作的网格化。”
“水表是国内所有水司管理的最好的部件,要将网格化管理理念应用到管网管理的其他方面。网格化管理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划分责任网格并确定责任人。供水管网也有很多部件,水表、阀门、消防栓等等,目前我们正在将阀门和消防栓这两个核心部件进行网格化管理。我们将桂林市分成了四个大的管理网格,再逐步细化为600~800个责任网格(巡检计划)。每位员工每月要巡检的阀门和消防栓等,都很清晰的在责任网格中标注出来,在巡检人员检查并进行反馈操作后,系统自动标注不同颜色,这种现势性反馈,管理者可以一目了然。”
网格化管理使管理更加精细,与地图的整合,也快速的提高了管理效率,提升了信息化水平。趋于完善的管理体系,也会减小漏损率,提高水司的经济效益。
抄表网格管理子系统
加强GIS应用深度,实现数据整合,拓展移动应用
从系统全面升级改造到现在逐步实施投运,已经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桂林水司信息化建设还有很多具体的工作要做,正如李主任所说,“第一,目前的网格化管理要责任到人,所有工作都工单化,从以前盲目巡街到如今巡检单个设备,完成管网设备的状态评估,再调整后期的巡检计划,循序渐进,这种精细化的管理模式解决了管理者的困惑。未来我们还将依靠这些真实可靠的数据,建立供水管网数学模型,运用到供水生产、调度、管网规划上。同时建立企业的数据仓库,整合企业内部的各类业务数据,通过数据挖掘、数据展现,实现企业的“一张图”管理,从“数字水务”进化为真正的“智慧水务”。第二,拓展移动APP的应用,现在的移动APP应用只满足一般的作业人员,目前公司抄表、巡检、维护、工程管理、供水服务等业务都逐渐使用移动PDA设备进行管理,但在管理层级还没有实现移动监控,PDA程序应可以针对不同人员设置不同权限,这需要在后期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同时移动APP的应用范围还要由目前的抄表、维修、服务人员逐渐扩大到自来水水厂的运行值班人员,水厂的技术人员以及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
“由实现自来水公司的信息化建设转变为建立一个信息化的自来水公司”,这是桂林市自来水公司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和愿景,理念决定前进的方向和步伐,其信息化建设会向着更快、更强的方向发展。